读《南货店》
中国之大,大到就连乡村小卖店名称南北方都不能统一了,印象中,我小时候老家乡村这类店统称为小卖店或者代销店。日常买盐买醋等生活用品。没想到在江浙一带,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南货店。你别说,比小卖店听着洋气多了。
书中写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发生在江南村镇里一家小卖店的日常。我们也跟着主角陆秋林从他进入南货店,到日后一路做到土特产公司经理的一系列人生故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实在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作者选取的叙事视角比较独特,从供销社最基层的南货店开始写起,试图还原70年代整个供销社的体系结构。
还有一点,对于读惯了普通话的端正和北方方言的粗犷。作者这次用了大量宁波方言筑造了一个温存隐忍的南方世界。我虽不是宁波人,也能读懂文中如:困觉、馋痨、落寇、推板、屙包、众生等等。随着故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物与他们的故事轮番登场,又悉数退场。你甚至没有感觉到他们是何时离开的。众多人物的生离死别就这样铺展在了我们的面前。还没来得及伤感,新的人物又登场了。好像看一场大戏,戏台上是轮番登场的粉末净丑。你在台下等待着大幕拉上之后,演员出来谢场。却怎么也想不到,等来的只是一曲唱吧又一曲登台。就如文中那句话:秋林后来明白,人这一世,无非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认识,又一个人一个人地离开。《观世三见赋》里记载“人生于世,必有三见,曰见自己,曰见众生,曰见天地。此三者,乃悟道之津梁,心灵之归程也”此三见,在这本书里至少完成了前两见。作者围绕陆秋林写了他身边的每一个小人物,也算是见众生吧。唯一伤感的是书里的众生结局都不是太圆满,甚至都是令人惋惜的。小说的结尾以秋林写给齐师傅的一篇悼词作结,意味深长:“这天下的人活得各不相同,写在悼词上却又有多少差别呢?跳出故事之外,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太多人恐怕连见自己都未必做的到,大都稀里糊涂过完一生。总有声音让我们难得糊涂。避免内耗。活的太明白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徒增烦恼罢了。
书中的美食也有不少,比如热腾腾的豆浆,喷喷香的油豆腐、豆腐花、隔纱糕、酒酿、光面、毛笋、红枣银耳羹、咸齑烧黄鱼等不胜枚举。每每读到这些美食,就好比又看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油炸蚕豆,都写的人直流口水,“每年蚕豆收获时候,外婆就买来好蚕豆,拿菜刀割个小口子,用油炸了,撒上细盐,在一个双喜罐里装好,那蚕豆炸得蓬松,香得掉鼻子”。上一次看这种色香味俱全的叙述还是汪增祺的《雅舍谈吃》。书中人物对待吃食的不同态度,可能也是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齐师傅每次挨完批斗都要去饭店点好菜吃一顿。这样的生活细节,是齐师傅和自己和解的方式,精神上受到打击,那就通过美食补偿自己。生活还得继续。
看完全书,纵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或扣人心弦的悬疑。但也不仅是平铺直叙的无聊日常。更像是一位儿时挚友,借由陆秋林把他的过往经历不紧不慢的讲给你听。你听完也会忍不住感叹,怎么好端端的大明、齐海生、杜尔、杜梅,说没了就没了,真是人生无常啊!吴师傅和米粒、许敏、卫国,走了之后最后去了哪里?结局又是怎么样的?秋林最后还有没有见过他们?还有秋林的运气怎么那么好,身处哪个时代,一路走来,都有人提携他,他也屡次通过了考验,每次都能保持本心,全身而退,每次都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不会有这样的人的。生活会逼着你做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更多的应该是许主任,鲍主任,童小军,龚知秋等等。
借由书中的原话结尾吧。书中,秋林感慨“人生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认识,一个人一个人地离开”,紧接着的一句是“做人真是空空一场,丝毫没有意思”。
2025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