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老师推荐了一部BBC的纪录片《人生七年》(7UP),在腾讯视频上有中文字幕版。这部片子每7年拍摄一次,跟踪拍摄了一群人的7岁、14岁、21岁……一直到56岁,从天真活泼的小孩变成碌碌无为的大叔大妈。吴伯凡老师认为,就像片中一样,我们被一种特殊的地心引力牵引着不断下坠,只有少数能够抵抗地心引力的人才有可能避免留级的命运。
问题是,如何才能成为那些少数,不沦落成为庸庸碌碌的大叔大妈?
答案就是,迁移到第二条成长曲线上去。
什么是第二条曲线
这个理论在来自英国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这位具有“管理哲学之父”的大师在《空雨衣》中论述了这个第二曲线的理论。靠谱君2000年就买了他的大作《空雨衣》,2006年读了第二遍,前一段听完李善友老师的课就又读了一遍。
大师就是大师,思想深刻,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S曲线:AC段为孕育期,CD段为高速成长期,DF段为平台期,FG段为衰落期,B点为初期低谷,E点为成熟顶峰
先说说第一条--S曲线
一条S曲线(ABCDEFG)就是一个成长周期。如果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条S曲线是带有增强回路、调节回路以及实践延迟的基模系统(这些术语不知道没关系),知识的学习、组织的成长、业务的发展等大多符合这个S型曲线。
为什么我们有本领恐慌,为什么我们焦虑,因为到了DF的平台期,我们失去了成长的感觉,也叫“失速”期。这一阶段虽然有巅峰E点,但却非常不稳定,高处不胜寒,亢龙有悔啊。麦肯锡大咖理查德·福斯特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中说:“如果你处于极限点,无论你多么努力,无论你花多少钱,也很难取得进步。”
而长期不见回报的付出是不可持续的。于是,不可避免的,开始走下坡路了。如果过了F点还没有找到新的出路,很可能就此沉沦到G点去了,吴伯凡老师称之为“认知留级”。
第二条曲线
正如前面的分析,一旦遭遇极限点或者是失速点,很少有人能够重新找到新的增长引擎。这被克里斯坦森称为“创新者的窘境”,李善友老师认为“第二曲线”几乎是人类思维难以跨越的“阿喀琉斯之踵”。
成长的悖论:
让我们过去获得成功的方法和路径,不但不能保证我们继续成功,甚至有可能导致失败。
想要逃脱 S 型曲线规定的命运,就不能一直沿着当前的曲线前进。再想象一下一条向上的曲线,在它快达到顶点,还没进入下降趋势的时候,就得离开这条曲线的路径,重新起一条趋势向上的曲线。通过两条曲线的衔接过渡,我们就能摆脱单成长路径的限制,实现持续成长。
我们要想打破这个悖论,就需要掌握第二条曲线原则,在原来的曲线还在持续增长的时候,尽快未雨绸缪,探索新方向和新路径,寻找新的增长点。
以周鸿祎为例,他在布局360对杀毒市场的连环打击时,就是从免费杀毒(点)、跃迁到平台(面)再迁移到到流量(体),实现连续成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大家好,我是红衣老炮360。
怎样才能迁移到第二条曲线上去
提前,时刻居安思危
当我们仍然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时候,很少有人去主动开辟新方向。往往是,当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过了F点),才被迫去认真考虑新方向、新能力的问题。但这时候,事业已经陷入困境,无论是我们可调动的资源,还是内心的激情活力,都已经大不如前,即使想转型也是有心无力。
所以说,对于第二条曲线而言,提前于F1点就要达到C2点,这样就更为主动。“第一曲线”还没有到达巅峰之前,这个时候你开启“第二曲线”,又有资源,又有士气,又有势能,帮你挑起“第二曲线”。当第一条曲线仍然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就必须提前开启第二条曲线(A2早于E1,最好还稍早于D1)。
即使你不清楚自己处在哪个位置,也要尽早开始规划新的战略方向,做到未雨绸缪。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成长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李笑来老师甚至提出了“七年就是一辈子”。所以说,机遇的窗口期越来越短,我们既要保持对新方向的探索,找到新的增长点,还要摆脱对原来曲线的路径依赖,随时去挑战原有的思路和轨迹,让自己始终保持怀疑、好奇和创新的精神。
迭代,波浪式前进
要实现在第二条曲线上的迭代,就必须注意在第一条曲线上就要提取能力。因为,能力、资源可以组合也可以分拆,分拆出来后,迁移到新的曲线继续成长,不需要重新开始。人生的乘法,不是简单的重复,否则不但起点低,而且会反复遇阻于成长的“天花板”。所以说,不要简单的道路自信,要将依附第一条曲线的能力萃取提炼出来精华,应用到新的曲线上。
李善友老师甚至提出,把第一曲线里最有前途的、已经出现了十倍速增长苗头的单一要素,把它提炼出来,就可以作为第二曲线的全部。
可以看出,在A2之后的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在两条线上作战。这是因为,第二条曲线在一开始会往下走(AB段),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阶段,如果这时候第一条曲线仍然在上升期(CE段),就可以为第二条曲线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支持。也就是说,在探索新方向的时候,不能立刻就放弃原来的曲线,要保证两条曲线的同时运作和平稳过渡。
果断,下手要狠一些
除了认知不足,还有一个因素会阻碍我们迁移到第二条曲线上,那就是情感上难以接受。如果原来的个人发展得不错,积累了一套很成功的经验模式,而且还在持续,我们就很容易迷恋这套成功模式而无法自拔。这时候,说要完全撇开原来的曲线,放低身段,并且抽出大量时间、资源去另起炉灶搞一套全新的东西,内心难免有激烈冲突。如果不是危机当头,我们通常很难主动改变啊。
以奈飞公司CEO哈斯廷斯为例,在DVD业务曲线上升期就启动了流媒体业务曲线,在流媒体业务过了孕育期线上增长,就果断砍掉了还在盈利的DVD业务。一旦看准了第二条曲线,时机到了,对第一条曲线下手就要狠一些。磨磨唧唧,难成大事。感兴趣的看管可以点击奈飞真经: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就是让很多人无奈的成长悖论。我们要想不沦落,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升级认知,打破这个悖论。正如汉迪所言,基业常青并不是在一条曲线里面把它拉得非常长、非常陡,而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到第二条曲线。
你的第二条曲线在哪里?
你找了吗?找到了吗?迁移过去了吗?













网友评论
https://www.jianshu.com/c/a487a69c2f13
已接受你的投稿,期待你更多佳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