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都有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年迈父母的赡养。如何赡养父母,千家有千家的难处,但是亲情、责任与义务又如几双眼睛一样注视着我们。
妈妈今年91岁,一直身体健康,不仅生活自理,平时还自己种菜。但是,3个多月前晨练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膑骨骨折。还好手术后,现在基本能自己走路。
这一跤后提醒了我们,老人高寿如此,已经不可能再一个人独居啦,必须有人照顾。我主动请缨,接老娘来我家长住,余生有我,不用怕。

没有陪伴过老人的孩子,也许想不到,陪伴老人意味着什么?
那是一份责任,坚守,加上细致与耐心;但是,更多的是自我牺牲,因为“陪伴”就是要相陪相伴,就像陪伴孩子一样,是要真正的陪伴,不是自顾自地坐在身边,玩自己的手机,读自己的书,看自己的电视。而是要陪着老人,看他们感兴趣的视频,聊他们听得懂的过往,访他们熟悉的亲友。
不是一天三顿饭吃饱,穿暖就是孝顺,以前以为每次回家给点钱,买几件衣服或买点吃的,还自我感动地晒在朋友圈,以为那就是尽孝了。
其实,老人既不需要钱,也不需要衣服,因为他们的需求不多,人老了,吃不了什么饕鬄盛宴,山珍海味,一日三餐素食简餐足够。老人也穿不了太多的衣服,花样太多自己也折腾不过来,即使你帮助折腾,他还嫌烦,想安静地呆着。
这里说的老人,一定是我们这样的大多数普通老人,那么,本来就寂寞的普通老人,如何才能有尊严地度过晚年呢?
1.燃起生活的热情
昨天放下手中的一切,我去商场给老娘买了一对耳环。回到家时,老娘都准备上床了,看到礼物,还是欣喜得像个孩子,亲手拆包装,打开来试戴,戴好后对着镜子,照了很久,最后转身离开镜子的刹那,再微笑着看了又看,才去睡觉。

妈妈本来就是一个讲究的人,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刷牙、洗脸、梳头,否则都不会和人说话的。不管出门还是在家看电视,都要穿戴整齐,头发都要用发蜡,梳得一丝不乱的。
一个每天都愿意将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的人,一定是积极的,热爱生活的人。也是给我们的一个榜样。
以前,我只要不出门,或者没有约会,早起刷牙吃饭,都很少洗脸。每天一身运动服,从晨练,买菜到晚饭后散步,反正不出小区,就懒得收拾自己。脸都不洗的人,看上去当然是没精打采,颓废萎靡,如此状态也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消耗的不仅是自己的意志,更是家人的战斗力。
看着妈妈每天都如此精心打扮自己,我还有什么理由让自己萎靡下去呢?
每天起床,洗漱后,给自己画一个精致的淡妆,穿搭合适的衣服,保持随时约会的状态。立马那个奔赴职场的我,又闪亮地回来了。老公又回到了以前的鼓励状态,每天都会说:今天这么漂亮,准备干嘛去?
所以,保持老人的精致状态,是燃起生活热情的根源,更是长寿的基本要素。
2.生活仪式感
需要跟着儿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主动生活的能力了。所以需要为他们规划生活,不需要问他们要什么,想干什么。在当下,对于像我妈妈一样大年纪的文盲老人来说,眼前一片混沌,一个人在家连饮水机都不会用,别说厨房里的各种现代厨具了。
无事可做,也寂寞。所以,要用心去发现。比如我妈妈一年到头除了春节、中秋、端午。从来就没有过其它什么节日,别说纪念日之类的,每年的生日,都是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饭,她只管热闹微笑,根本不关心那是什么日子。
聊天时,知道爸妈是1951年10月10日结婚的,那一天是农历,9月初十。但是,我妈从来不知道那一天,是什么纪念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当然,之前我们也没有关心过。今年因为接妈妈回家住,聊天多了,才知道的日子。所以10月10日,我们特地请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正好在放《长津湖》,也正好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不指望妈妈能看懂多少,哪怕看个热闹,体验一下现代的生活,也不枉她还在这个时代。
老人都有早起的习惯,起得早,早餐也早,所以上午就比较长,安排一次上午茶,既解决少食多餐,又可提高 生活情趣。
每天上午,忙完杂事后,我都会陪着妈妈一起喝点茶。妈妈一直都有喝茶的习惯,天天渐渐冷了,一般是煮红茶。有时也会做咖啡,妈妈睡眠特别好,喝咖啡从来不影响睡眠,不过我都加很多牛奶,然后再搭几片糕点。

大多数时候,妈妈都是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喝茶,有时候也会坐在飘窗上,边赏风景边喝茶。
妈妈是农民,种了一辈子地,所以,我专门找农村故事的影视片,或家庭伦理剧,她看得津津有味,追剧都不舍得休息。
每天吃饭时,都会给妈妈喝一杯酒,不多,就一小杯,那是一种仪式。也是妈妈多年养成的习惯,年轻时喝得多一些,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多喝,但是也不能断了这样仪式。就像妈妈这种喝法,一瓶酒都够喝很久。
3.走访故友,找回年轻时的感觉
老人年纪越大,朋友就越少。就是我们常开玩笑的,让你“活到没朋友”。身边熟悉的人一个个都离开了,儿女再怎么照顾,也替代不了他们自己的同龄人,就像我们总是隔一阵子就找朋友聚会一样,有想法,有观点,有秘密,欢喜与忧愁是需要有人分享的。
朋友少,还是有一些可以谈得来的,比如她们的兄弟姐妹或邻居。但是,彼此都在各自的儿女家里,想见面不容易啊,即使是一座城市,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自己也无法单独出门。如果没有人陪同,他们是哪里也不敢去,因为没有安全感的。

那天,我带妈妈去婶婶家,俩老人高兴坏了。
堂弟说,“这一天的相聚,起码够我妈高兴半个月。”
婶婶比我妈小十岁,但是必定是妯娌,有很多可以交谈的。婶告诉我:太好了,这些话放在心里都憋得喘不过气来,没人能说啊!跟你妈妈聊了以后,心情舒畅多了。你要隔一阵子就把妈妈带过来。
小叔叔每次见到妈妈时,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趁妈妈不注意拍着肩膀吓她一跳,瞧,如果常常让妈妈生活在这样的圈子里,她哪里还会认为自己老了呢?
写在后面的话——赡养父母常见纠纷
最近,因为陪伴妈妈与很多一样陪父母的人就有了聊天的机会。常常在小区里散步,让老人们一起晒太阳,聊天。我们陪伴的人,也就在一边聊自己的话题。
有一些家庭,因为赡养父母,姊妹反目,老死不相往来。往往因为财产或赡养方式而争吵不休,不过说到底还是财产的问题。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姊妹众人轮流接回家,一家几个月。然后,财产平分。
方案二,请人照顾,工资等费用姊妹共同担。
方案三,送敬老院,费用共担。
方案四,姊妹中有人勇挑重担,主动接到家里。这里包括三种情况:
一种是父母有财产的,财产随父母一起;
还有父母没有财产的,其他姊妹出钱给照顾父母的人;
最后一种就是赡养人独自承担所有费用,其他人随便。
这么多种方案都解决不了家庭因为赡养的纠纷,可见人性有多种。当然,我们不能总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任何一种方式都体现一种性格的人,那些有家庭纠纷的人,在自己的圈子里看上去也都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那为什么在家庭问题,而且还是赡养自己的父母的问题上,就透出那么多人性的恶来呢?
我家以前的钟点工王姐,每次都会额外的,照顾我妈妈,看到老人水没有了,她会主动去加;从座位上想站起来,她会主动去扶;穿衣服费劲,她会主动帮忙。这些本都不是她的工作,但是,她宁愿晚下班,也要照顾老人。王姐没读过书,她坚定地说“上帝无处不在,我们做什么事,他都在看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