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几天的车,打开车门就有一股热气夹杂异味,似乎憋了很久般一股脑往外窜出来,忽然想起端午时节自制的香囊此刻要派上用场!
望着这因为过节而做的香囊,却在节日过后挂于屏风上不再在意,此刻有了些许的负罪感。
明明就是亲手做的,而且中药材也是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好的几味,是醒脑提神还是辟邪驱蚊……
小心翼翼的把香包挂于车内,望着小小的香包,感叹于先人的大智慧。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内有朱砂、雄黄、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品味五月五,欢乐度端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端午节是首个入选非遗的传统节日,其来源除了纪念屈原,还有纪念河神伍子胥、孝女曹娥等说法。
众说纷纭,纪念屈原绝对是大家都认可的一种说法,毕竟千百年来屈原的诗词独领“风骚”。
五月初五的绝笔之作《怀沙》、轻轻吟诵的《天问》早已深入人心。“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五月正值仲夏,端午就有了夏至时令之说,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成了习俗。除此之外各地因为地域不同习俗也会不尽相同。
挂钟馗像(这个有点像小时候农村的双开门,春节贴门神时一边秦琼,一边尉迟恭),现在节日习俗淡了些,不怎么贴了。
回娘家也是节日的习俗,这也是是父母在节日里期盼的事,只是远嫁的女儿有了诸多的身不由己。爸妈一直在意的是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要回娘家的!
悬挂艾草,在北方有“燕王拔艾护妇人免遭杀害”之说。道光年间,燕王亲征北方,五月初五这天路遇妇人,因感动于妇人知恩报恩的品德,遂通令三军:凡看到门口挂有艾草,一律不得擅自进入,违者重罚!百姓纷纷效仿,躲过一劫!
洗艾水澡也是一大习惯,娘家的篱笆墙边会种上大片的艾蒿,确切的说不叫种,自己就发起来了,且涨势泼辣,端午前后乡里乡亲的就会来割上一抱,捋下叶子烧水洗浴,也是祛湿排毒的土方子。现在依然有自己用艾绒艾条来艾灸艾熏的。
刚好在五月做月子,母亲依然是烧了艾草水给我和孩子洗浴,使得我们母女即使在炎热季节也得以清爽度夏,一颗痱子都不曾长。后来孩子长大依然习惯在游泳课后美美的再泡一次艾草澡,美其名曰:消毒驱邪!
儿时记忆里长辈们还会用青、红、黑、黄、白的毛线拧搓的五彩绳,戴在手上那时会觉得很美,后来才懂得这些是来自五行阴阳学说,彩绳是为了驱瘟辟邪,防五毒(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和蛇)五彩绳有了另一意义。
当然现在的五彩绳有了更多讲究,也会漂亮许多,带着金丝的那种,只是依然怀念小时候长辈用毛线搓拧的五彩绳。还会用五彩绳做蛋兜挂于脖项间。
端午与清明、中秋、春节并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屈原的传说、争舸的龙舟、带药味的香囊东西埋在记忆里很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