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第一章:始皇革命之反封建
艺凡:前文起到了争议,那么是什么争议。
易中天:对嬴政的名号大家都没啥争议,你想叫啥就叫啥,但对于叫王国还是叫帝国,争议就很大。守旧派的王绾支持王国。
艺凡:王国和帝国有啥区别?
易中天:王国有两种,一种是战国式的,一种是西周式的。战国式的王国(韩、赵、魏、楚、燕、齐、秦),是各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样的王国制度,王绾他们也不会要。他们要的,其实是西周的国家制度,即“周制”。
艺凡:什么是周制?
易中天:一个王国,许多侯国。
艺凡:侯国跟王国是什么关系?
易中天:王国是侯国的宗主国,侯国是王国的分封国。也就是说,天下名义上是王国的,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在实际上,王国又把天下分封出去,分封给各个侯国,叫“裂土田而瓜分之”。
艺凡:之前咱们好像讲过,王国与侯国,是君臣关系。
易中天:对,但这种君臣关系,是名义上的。周天子只要诸侯承认自己是“天下共主”,并象征性地承担一定的义务,对侯国的事务基本不闻不问。各国诸侯都是“独立法人”,他们的邦国也“自负盈亏”。这就是周制,也叫“邦国制度”。
艺凡: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啥呢?
易中天:是“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这是一个动词。王国与帝国,或邦国制度与帝国制度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要有这样一个动作。王绾他们认为要。
艺凡:其他问赞成吗?
易中天:赞同,因为正如王绾他们所说,天下初定,人心不服。六国的残余势力人还在,心不死,中央政府又“天高皇帝远”,谁能保证不会动乱?靠得住的办法,是仿效西周封建亲戚,为新政权镇住地头蛇,筑起防火墙。
艺凡:有人反对吗?易中天:有,李斯,反对的理由及其得失,则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大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讨论。重要的是,李斯的反对成功,因为秦始皇投了他赞成票。这是关键的一票。从此,封建的命被革掉了。以后的历代王朝,虽然也封王封侯,却是“封而不建”,王侯变成了荣誉称号。新的王侯们对自己的封邑和封国没有治权,更没有主权,甚至连产权都没有。中国社会,再也回不到封建时代。
艺凡:现在的问题是,不要封建,要什么?
易中天:郡县。在否决了王绾等人封建诸侯的建议后,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都有副职和属员。这,就是郡县制。
艺凡:郡县和封建,又有什么不同?
易中天:秦的郡县制和周的封建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三级。周,是天下、国、家;秦,是天下、郡、县。实际上秦的郡和县,就是由周的国和家演变而来的,甚至是灭国为郡,灭家为县。然而郡县与国家,却有天壤之别。
艺凡:为什么会赞同呢?
易中天:赞同也不奇怪。正如王绾他们所说,天下初定,人心不服。六国的残余势力人还在,心不死,中央政府又“天高皇帝远”,谁能保证不会动乱?靠得住的办法,是仿效西周封建亲戚,为新政权镇住地头蛇,筑起防火墙。郡守和县令,则不是主,而是仆。春秋战国,他们是国君之仆;秦汉以后,他们是皇帝之仆。郡和县,都不是他们家的,而是国君或皇帝的。他们之于郡县,当然没有产权,甚至没有治权,只有代理权。换句话说,他们是由国君或皇帝任命和派遣,代表元首管理郡县的。
艺凡:那么说,郡守和县令没有爵位,只有职位。
易中天:他们的职位也不像诸侯和大夫的爵位那样可以世袭,反倒可以罢免和调动。也就是说,诸侯和大夫是国和家的当家人,郡守和县令则只是君权的代理人。
艺凡:就叫“官员代理”。
易中天:官员代理,是因为“中央集权”。官在四方,权在中央。集权,就不能再封建,因为封建是分权制。因此,一旦全国为郡县,邦国就必然变成帝国。至于那元首是叫国王还是皇帝,其实并不要紧。只不过碰巧的是,嬴政的称皇帝和定郡县,竟刚好是同时进行的。
艺凡:秦,理所当然地成为帝国。
易中天:变成了帝国的秦,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踌躇满志的秦始皇,便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且听下回分解,一统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