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五下第二单元习作。依往年的惯例,这次习作很难。
困难一:读后感和梗概分不清楚。
许多孩子在写读后感时,会将读书内容讲的清楚明白,长篇大论的介绍故事,像是在写梗概。到自己感受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了几句,应付而已。
困难二:找不到和自己相联系的感点。
比如有孩子写《景阳冈》读后感时,看到武松打虎,他就感觉到武松的勇敢,于是他和自己的联系是:自己学武松的勇猛,去打狗了。这完全是不知道从何处去感,生拼硬凑的“感”,也是没有读懂文章的“感”。
解决方法:
针对第一个困难,借助形象的比喻来突破。把读后感比作一个汉堡包。上下两层是面包皮,中间才是美味的肉块。就像吃汉堡包喜欢吃肉一样,写读后感也要给读者多加点肉。
读后感中的肉就是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因为初学读后感,所以暂时只学最简单的——通过一件事,谈感受。另外难点的慢慢学。先学走,再学跑。既然要让“肉”多一点,那么这件事自然要写生动了,至于原文,没有必要将全文的内容做交待,只需要写清与自己感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针对第二个困难,要费些工夫。
孩子之所以出现看到武松打虎,就写自己打狗的错误,完全是不知从何处感起,而且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课文内涵、人物品质。许多孩子在写感受时,或是面面俱到,或是直接跑偏。
如何找感点?抓品质和精神。——由这一道理或品质想到的身边的事例、自己的事例。刚开始接触,可以只联系自己谈,当然有一部分孩子看的书比较多,完全可以结合古代或现代名人的故事谈。当然这要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对作品中人物真正的了解了,才能有正确的方向。
说到底,读后感最关键的部分还是去扎扎实实的练习。方法教再细,不练不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
已经连续写了两篇,但是很明显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写。结合写作指导要点进行讲评,讲评后再练。
练习之后的讲评,对学生来讲,更有指导性。第一次讲方法听个一知半解,真正动笔了,才发现有地方没明白,没明白不要紧,再讲——不仅老师讲,也要发动已经学会的小老师对学困生一对一的讲。
反复讲,反复练。毕竟这是个难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