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内容之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早在北宋时期的就有一位用一生践行“不忘初心”的先行者,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他数十年宦海浮沉,人生历经三落两起,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但是,他始终坚持“兼济天下”的初心,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 早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东坡持反对态度,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苏轼不忍朝廷的变法氛围,他自动请求外调,希望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但是,他所任的杭州通判并无实权,但是他仍然为杭州人民留下了精神财富。直至他二次调任杭州,他才有机会大展身手,他修浚钱塘六井与西湖,利用湖中淤物,修筑“苏堤”,并创办中国历史第一所公办医院“安乐坊”,杭州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感念他为民办实事。 苏轼调至密州,即遭逢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的困境,“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加以“新法严密,风波险恶”,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饥馑疾疫靡有遗”,“流殍之余,其命如发”,其逃亡,弃婴者随处可见。值此“岁凶民贫”的严重景况下,苏轼压力极大,但他灭蝗救灾,循城拾弃婴,救活数千人。这种对人民疾苦高度负责行为,是他不忘初心使然。东坡在徐州时,抗洪守城,与军民同吃住,与城共存亡,硬将洪水挡在了城外。他抗洪水、挖煤炭、抓冶铁、造兵器、劝农桑、修水利、建黄楼、兴旅游,描述山水人事,留下了330多篇诗词文章,充分践行了苏轼“兼济天下”的初心。 苏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为黄州人民留下了“赤壁赋”、“大江东去”的历史绝唱。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他被贬惠州时,仍不忘初心,同情、关心民生疾苦,劝说地方官吏为民办好事,因此深受惠州人民的爱戴,得到惠州人永恒的纪念。但是,命运之神仍然没有放过他,他再一次被贬至儋州,62岁的他仍保有“兼济天下”的初心,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向当地老百姓学习栽种、酿酒、作墨;与各地朋友相互唱和,写下大量诗文;他教化民众、破除迷信;传教授业,使姜君弼成为海南第一位考中举人者。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可是,自始至终,他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坚守“兼济天下”的初心,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是“不忘初心”的先行者与践行者!在现代,他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