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指的家庭关系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甚至还有婆媳关系等一切发生在家庭中的关系
通过家庭治疗让家庭中的每位成员看见自己,看见和他人的互动模式,是治疗开始的第一步
以下信息中,全部隐去真实个人信息
案例一
小宝4岁,男,妈妈带来咨询,面临的问题是:最近小宝非常容易发脾气,而且说了不听,即使满足了他的要求,也容易陷入在自己的情绪里,不肯听大人说,有的时候哭闹的歇斯底里,妈妈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满足了还要哭闹。
在沙盘过程中,小宝对于规则非常清楚的,偶尔还会指出妈妈破坏规则,对于数字特别敏感,特别是轮次进行的过程中谁先放沙具。
小宝和妈妈的互动:
第一个感受点在拿第一个沙具时,妈妈拿了动物的沙具,孩子放下了手中的汽车,跟随拿了同类的沙具。
妈妈反馈:自己有所察觉,这种情况是否是因为自己在家里太强势,导致孩子无条件跟随。
第二个感受点,在结束时,咨询师邀请孩子和家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度,家长选择了孩子视角,孩子保留了孩子视角,家长发现大部分沙具都正面朝向孩子,包括自己放下去的沙具。
妈妈反馈: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二宝身上,即使在无意识的时候,做这个沙盘的时候,根本没有留意到放下去的人物也是在朝向孩子。
咨询师的观察:和妈妈的沟通了解到:这个家庭还有一个14岁的大宝,男,就读于国际学校,父亲出差较多,有二宝之后,对大宝相对严厉,目前大宝没法沟通,觉得妈妈说什么都是针对自己。
后续和妈妈一起看见:
1、面对所有朝向二宝的沙具,妈妈怎么想?
2、如果大宝(和爸爸)也在的话,妈妈和二宝是什么感受?
咨询师:
在六岁之前,孩子没有充分的接触社会,更多的是和主要养育人进行互动,所以孩子不论在意识或者潜意识层面,都真实客观的感受和反应主要养育者的行为和潜意识。
在当下的沙盘里,看到的是妈妈看似独立,但实则完全关注二宝的所有行为,二宝也完全和妈妈粘着在一起,在三岁之前,这个行为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还处在母子一体的壮,看在三岁之后,孩子开始发展其社会性,妈妈过多的关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适当的放手,可能会对孩子来说更有空间感。
当然妈妈无法放手,有可能来源于当下家庭父亲的缺位,和对父亲角色的不信任,也有可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家庭关系。这些如果有必要的话,需要和妈妈进行单独分析。
关于潜意识的一些案例:
父母潜意识希望有一个男孩,但生了女孩,父母在意识层面表示了接受甚至喜爱,孩子5到6岁,出现社会化行为时,孩子表现出来更多的男性儿童的喜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