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献给所有在开发区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的筑梦人
让我们缓缓的展开中国地图,目光在内蒙的深处停驻。
这里,有奇异的大漠风光、雄浑的戈壁奇观、神秘的西夏古韵、古老的居延文化。这里,就是苍天圣地——阿拉善。
与君初识,景在驼乡
蒙古族女诗人席慕蓉曾写到:那时侯,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人这一生能有多少次不远万里的迢迢跋涉?当火车启程的那一刻,看着窗外的风景极速的掠过,我才真切的感受到,从呼伦贝尔到阿拉善,原来比我想象的遥远。几十个小时的旅程,承载着我和我“三支一扶”的梦,来到这里。
我见过草原的秀美,但没见过沙漠的辽阔;我欣赏过兴安岭的险峻,但没领略过贺兰山的巍峨;都说呼伦湖水晶莹澄澈,也有人告诉我居延海里有优雅的天鹅;我听过青松、白桦在风里的歌,也渴望见证金色胡杨千年不死的传说;我见过满洲里的耀眼星河,却没见过策克口岸的不灭灯火。怀揣着一颗简单地心,这里有我崭新的生活。
来到这里,才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言不虚。来到这里,才懂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畅意。来到这里,才明白“月高天涯路,林深梦追人。大漠轻风起,芳草吐春心。”的深情。
天涯明月,人在驼乡
其实,阿拉善本就是一首诗,而阿拉善人,正是组成这首诗的笔画和标点。千年以前的明月,伴随着葡萄美酒醉了诗人的故梦。千年之后的今天,一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心,始终不变。
回想起来刚来到这里的时候,由于粗心,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那些我不以为然的问题,都会被我们刘光荣局长一一指出,仔细校正。在一次谈话中,我偶然得知,原来刘光荣局长在开发区工作已经十多个春秋。十余年的辛勤工作,造就了他事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性格。综合办公室的工作经历,不仅让他成为了开发区的“笔杆子”,也造就了一双不容许半点错字的“火眼金睛”。
“5+2”“白加黑”这样的字眼或许显得有些刻板,但是,我见过好多,深夜还亮着的灯,周末还驶来的车。这是许许多多像刘光荣局长一样的开发区人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凝聚了这样的精神,开发区在短短20载中,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用突出的业绩丰富着“阿拉善精神”的内涵。
“岁月淘洗着苍莽,苍莽包容着奔放,回望时,祝福正穿越时空的长廊。浩渺云天与苍茫大地呼吸吐纳的岁月里,总有见证的力量。”这段话,印在内蒙风景的明信片上,也印在阿拉善人的心上。
人,总是要有一些精神的。而且,这种精神一旦融入了更多的韧性、刚性以至血性的因素,一个人或一个地区就具有了信心和毅力,勇气与支撑。阿拉善精神所彰显的品质,正是阿拉善人对自然真谛的有力诠释和对理想信念坚持执着。
朝暮相思,梦圆驼乡
在昏晓变换中,我们守住初心,艰苦创业。在四季更迭里,我们跟随党走,矢志不渝。
我曾思考过,这一方土地是否适合我?我曾失落过,迢迢万里是否值得?我也曾迷茫过,是否外面的天地更宽广,更辽阔?
其实,对故土而言的抛家舍业,换个角度看,正是在异乡的成家立业,在这时,异乡也便不是异乡,而是另一个故乡。岁月终将汇成红毯,时光和汗水成就诗篇。
这就是苍天圣地阿拉善。北疆风景线上,明珠亮丽璀璨。梦圆大漠,无悔无怨。
(本文成文于2017.8.30,系阿拉善盟共青团 一学一做·征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