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结构分析

作者: 九曲奔流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04:06 被阅读22次

菩萨蛮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结构上多数是一韵一转,情随韵转。比较常见的结构有以下几种,一是起——承——再承——转合;二是起承——烘托勾勒——烘托勾勒——转合;三是起——承——转——合。

一、起——承——再承——转合

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二句起,写景;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承,写愁;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结构。首句起,林中的烟,第二句承,山上的绿。第三句转,属于承景转,暝色承前面两句的景,但没有接着写景,只是出现一个新的地点,高楼。第四句合,承第三句的楼,指出有人愁,合上第一、二句的寓情于景。

3、过片顺接,玉阶承楼而来。

4、下片结构。首句起,二句承,都是寓情于景,与上片前两句写法类似。第三句发问,转。第四句合,避而不答,接着写看到的景,合住上下片的景和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一二句起,写水;上片三四句承,写山;下片一二句承上片;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结构,两个起承。首句起,写水,二句承,把水想象成泪。第三句转,不写水,而写山。第四句承第三句,写山的可怜。

3、过片顺接,承着山而写。

4、下片结构。首句起,写山,二句承,写水,把上片的四句进行勾连。第三句转,属于承景转,“江晚”承前一句的水,不接着寓情于景,而是指出景中的情,愁。第四句以景作结,达到言尽意不尽的效果。

菩萨蛮(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二句起,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承,下片三四句转结。

2、上片结构,两个起承。首句起,二句承,分别写小山眉、鬓云、香腮,属于静态描写。第三、四句又是一个起承,写人化妆,动态描写,其中第三句的“画蛾眉”照应了第一句的“小山”。

3、过片顺接。依旧是化妆。

4、下片结构。第一句起,写照花,第二句承,写效果。第三句转,不写脸部化妆和头上插花,而写穿的衣服。第四句以景物描写作结,全词收尾,言尽意不尽。

二、起承——烘托勾勒——烘托勾勒——转合

菩萨蛮(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进行烘托勾勒。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前两句起承。第一句起,叙事,江南好;第二句承,议论,只合江南老。

3、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两句具体描写。上片三、四句就大处烘托江南好。下片一、二句写江南人美。从面到点,从烘托到勾勒,具体展现江南好。

4、下片尾二句转合。下片第三句转,不接着写江南景和人,但和上片第二句有照应。下片第四句承第三句而来,同时合上了“游人只合江南老”。

菩萨蛮(南唐·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进行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前两句起承。第一句起,写景,指出时间,第二句承,正是相会时。

3、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两句具体描写。上片三、四句写相会前的动作。下片一、二句写相会。

4、下片尾二句转合。下片第三句转。下片第四句承第三句而来,同时“君”合上了第一句的“郎”。

菩萨蛮(唐·韦庄)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进一步描写议论。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前两句起承。第一句起,点明人、时、事,指出需要醉酒。第二句承前面的“沉醉”。

3、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两句具体描写。上片三、四句写须沉醉的第一个理由,酒深情也深。下片一、二句写须沉醉的第二个理由,春漏短,莫负好时光。

4、下片尾二句转合。下片第三句承着酒转。下片第四句承第三句而来,议论,同时“人生能几何”合上了“今夜须沉醉”。

菩萨蛮(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进一步描写议论。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前两句起承。第一句起,点明地点、景物。第二句承,写渔翁的醉且无人唤。

3、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两句作进一步的描写或议论。上片三、四句写渔翁的舒适。下片一、二句议论,写渔翁此时的状态可与陶渊明相比。

3、下片尾二句转合。下片第三句通过发问而转。下片第四句对第三句的回答,去哪里,就是去渔翁醉酒、陶渊明归隐的地方。

三、起——承——转——合

菩萨蛮(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一二句起,上片三四句承。下片一二句转,下片三四句合。

2、上片结构,两个起承。首句起,写早春,二句承,写心情好。第三句转,又一个起,写睡醒后的寒意。第四句承第三句,写鬓上梅花残。

3、过片不接,没有写早春,也没有写睡醒后的寒和残。

4、下片结构。首句起,发问,二句承,回答。第三句转,同时与“睡起”合。第四句以景作结,香消既指沉水香消,也指梅花残而香消,酒未消合第二句的“醉”。

菩萨蛮(清·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一二句起,上片三四句承。下片一二句转,下片三四句合。

2、上片结构,一个起承。第一、二句起,外面是朔风飞雪,里面是梦恋桃花月,对比。第三、四句承着好梦而写。

3、过片逆接。不写梦好,而是写梦断。

4、下片结构,转合。第一、二句是对好梦的转。第三四句继续写外面的景,与朔风飞雪合上。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一二句起,上片三四句承。下片一二句转,下片三四句合。

2、上片结构。首句写山之欲,起。第二句接着写山之来,承。第三句转,不写山来,而写山徘徊,第四句合,写山终究没有来。

3、过片不接,转。

4、下片结构。首句写头发,起。第二句写头发因愁而白,承。第三句转,写沙鸥。第四句合,点出愁,与前文合上。

相关文章

  • 菩萨蛮结构分析

    菩萨蛮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结构上多数是一韵一转,情随韵转。比较常见的结构有以下几种,一是起——承——再承...

  • 菩萨蛮

    昨夜恍惊心寒起,梦醒更觉愁几许。晨霞散光芒,东方吹彻寒。 残露凝霜重,孤云卷尘尽。此情无所依,黯然梦间藏。 ...

  • 菩萨蛮

  • 菩萨蛮

    2018/03/10 执双 春风煦日抚柳腰,细雨活水润新泥。杏梨樱海棠。莺燕鹉...

  • 菩萨蛮

    涼水秋照高秋陽,陽秋高照秋水涼。 滄海一輕舟,舟輕一海滄。 狂風卷白浪,浪白卷風狂。 茫茫情海渡,渡海情茫茫。

  • 菩萨蛮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

  • 菩萨蛮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 菩萨蛮

    春雨一夜湿落花, 江水万里赴天涯。 梦长相见短, 春睡醒来晚。 举杯愁未已, 挥手恨别时。 雨当相逢歇, 泪从别后始。

  • 菩萨蛮

    浅滩飞蛟盼大涛,深城走客寻长蒿。庭内雨悄悄,心雨洒天郊。 恶海终生潮,外客归家老。也学子房夜守桥,不闻玉人箫。

  •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萨蛮结构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hn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