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基于实践和观察的认知,才能获得质地坚实的道理,契合发展的规律

基于实践和观察的认知,才能获得质地坚实的道理,契合发展的规律

作者: 文武之道定乾坤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10:47 被阅读0次

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就会发现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每一件事情,所以才会导致看起来孤立的事物,其中有着不经甄别难以发现的联系。在我们看来,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掌握着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想要穿透事物的表面,去看到事物的本质,找到其中内在发展的规律。对于任何一个事物,只有我们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这样才会对其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为了认识是我的本质,我们会去读很多书,对事物的本质和道理进行追本溯源。只要我们有了这种治学精神,那么我们自然就会去追求经典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知道我们文化的起始,对文化的起源和如今的蓬勃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这样我们在看到事物的时候,才能够达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才会心如明镜而不迷惑。

在看传统经典文化篇章的时候,最不可少的就是《道德经》,全世界范围之内除了《圣经》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

在我们平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是最为经典的传统文化,再加上曾经的文化断章,导致我们在看古文言文的时候,并不是非常清晰流畅,这就会导致我们把这一本书神化,这样的做法只会导致我们更加的看不懂,最终结果就是任意理解而有失偏颇。

任何事物都是有源可究的。比如小麦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时期,以及需要相应的成长环境,这样最终才能够开花结果,思想也是。思想看起来是凭空而生,无中生有,实际上也是由环境所激发出来的,无论这个环境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或者是所读的书,或者是所经历的事件,最终经由作者的思考而生发出来。

只要有源可究,我们就可以了解的更为精确。我们可以研究同一时期,以及与同一时期比较相近的其他时期的文字,对我们想要研究的文字的意义进行界定,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文字的本意。一般来说,任何文字都是有其适用范围的,或者是说,任何道理都有一个大前提。比如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

《道德经》这本书当中写了很多的规律,有些规律普遍适用,有一些规律只在某一方面可用。老子作为周王室图书馆管理员,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娱乐项目,而所能接触到的更多的内容就是书籍,其次又是职责所在,所以就会去研究书籍当中所记叙的内容。

王室的藏书,内容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当时的国家治理,可能会参照夏、商、周朝的惯例,但更多的是按需形式。所以更多的藏书能够展现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的整个发展进程。王室的藏书内容肯定会涉及国家的各个层面,所以老子所写出的《道德经》,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预计说是老子写出的,不如说是老子总结出来的,是对王室藏书内容的总结,这才能显示出来无所不包。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看起来神乎其神。然而这里写的并不是一般人,而是说帝王不出宫就可以知天下,因为天下所有的信息都会汇聚到这里,所以会说离开这里越远,那么知道的就越少。根据这些信息也可以推断出来一些道理和规律,但这是大道理,并不能够完全契合具体的事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道德经》当中的每一个章节,有些是事物发展所具有的共性规律,有些是事故发展的个性规律。所以说更多是老子根据图书馆的藏书信息所总结出来的个性规律,再由个性规律总结出来共性规律。规律之上的规律便是道。

根据规律来做事情才能够做得更加的周全,这个规律就像如今的象限。当只有一个条件影响的时候,那我们就要考虑事情的两个方面,如果有两个条件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四个方面,依此而递进。这个象限的每一个方面就像数学当中的指数函数,当我们把每一个影响条件都考虑在内,然后来分析具体每一种情况,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考虑事情周全的地步,因为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我们都会有应对之策。

老子在图书馆当中看到了很多的事件应对之策,也看到了,即便对于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时候的指导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所谓时移世移。影响的条件多了,所以做事情的指导原则会发生变化。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这样的逻辑来理解,就不会把事物置在架空之上。

以此为点,推线及面。从认识的角度去理解,这样很多道理都清晰明了,问题也迎刃而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于实践和观察的认知,才能获得质地坚实的道理,契合发展的规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il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