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和肉体的相互关系是人生的两种表现形式,都是生命的体现。
精神负责行为的目标设定,为身体指明运动的方向。但目标设定要讲究科学性,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指示行动方向,否则便失去了意义。从主次上来看,精神的职能是设定行动目标,所以精神在人的生命中是主导因素,而肉体反过来对精神产生影响,只有身体的行动才能才能完成精神支配。但身体的行动受制于一定的能量,只有在身体能量允许的范围内,否则,精神和肉体二者的配合就会缺少一只轮子,无法发挥作用。
对应于群体的目标和相应的行为之外,单一个体的行动都包含着各不相同的单一行动。我们所有的追求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寻求安全感,获得安全感可以使我们有克服困难并征服生命中所有障碍的感觉。为了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一切行动和目标都必须协调一致,而为了完成设定目标的精神因素,(也)必须不断完善,直至成长到足以绰绰有余地完成使命。
人的生命从起初到最终,精神和肉体的合作从未停息,二者就像紧密咬合的齿轮,缺一不可,任何一方松口,整体便会停止运动。

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印象,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的。因此,观察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方式训练自己的体魄,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环境中获取的是怎样的印象,以及他想用什么样的经验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我们留意人们的观察力和聆听方式,摸清楚他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对他有所了解,知道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他,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深入地了解他,所以特定姿势的重要性便在于此。看一个人如何训练自己的感官,如何利用感知能力选择表达方式,每个举手投足的姿势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那些有强烈愿望融入集体,而非局限于自关注自身的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果一个孩子一心想着如何摆脱困难,那他肯定会落后于人。除非他能找到激励自己的目标,并且对这个目标的期望超过了阻挡他的障碍,他才会有勇往直前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