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听一首歌同看一本书同诵一首诗,
一班人同时沉浸于美好事物的感觉,
是一群小鱼游成海洋里最大的大鱼的感觉。
对于儿童来说,
如果这种感觉足够充沛足够有力,
如果这种感觉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今天在教室听到看到享受到的,
都将作为饱满的种子,优质的煤炭
埋藏于儿童生命的深处。
这是看薛瑞萍的第二本书,上一本《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给了我很多启发。而四年级跟三年级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很好奇。
一、不要要求“所有人”
人与人根性不同,能力不同,需要不同,有人乐于展示、需要展示,有人乐于倾听需要倾听。真正充满意义的课堂,是动静语默都能够得到滋养的、润泽的课堂。期待所有人都站到前台,期待所有人都达到同一高度的课堂,必定是躁动的,干爆爆的,必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
教师当然要尽力给予每个孩子以表现的机会,然而该争的时候就要让他们争起来,机遇与努力并重,生活原本如此,世界原本如此,这才合乎自然,这才是参差有致,生机勃勃的教育。
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登台,教师从不把所有人都如何作为目标。永远,我只拿做与不做相比较,而绝对不拿已经拥有、正在拥有的收获与永远不能达到的终极完美做比较。那种不切实际的比较,既会要了教师的命也会要了学生的命,更会窒息了整个班级的生机。
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在我的班里,确实每个孩子的特质都不一样,各方面发展的都有不平衡性。有些孩子心智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发展程度,因此,对上台演讲、分享充满恐惧。这时作为教师,我们是强迫他/她上台,还是尊重ta,等待ta呢?有时候,即使老师知道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到孩子内心迫切想要上台,想要展示的时候,再让ta展示。可是家长却很着急,“为什么这次分享我的孩子没有上台呢?”“老师要多给我的孩子机会呀!”……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所有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尽可能做到公平,但同时,教师更要尊重教育规律,而不能被家长牵着鼻子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