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到以前拥挤的火车,想到那个时候为了见父母,有很多人带着我在不同时段坐着拥挤的火车奔去父母的城市,有我的爷爷,我的姑姑们还有我的老师。然后,想到在上小学五年级前,我一直都属于一个留守儿童,在乡村中与爷爷奶奶生活,到寒暑假才能与父母团聚。
中国的留守儿童很多,很多时候一谈到留守儿童都是觉得可怜,觉得他们的生活很苦。确实,许多贫困、偏僻地区的留守儿童很苦,很难得才能和父母聚一次,但是他们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只能接受与父母相处不久便要送他们走的现实。
于我,留守岁月似乎并不那么苦,相反,我感谢留在家里、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的那十年,让我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童年,让我难以忘怀!
1.留守欢乐事
在当留守儿童的时候,我并没有听过“留守儿童”这个词。因为很小的时候便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所以对于这样的生活模式我十分坦然接受,觉得生活就该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同龄的孩子很多,所以玩伴也非常多。不上学的日子除了干农活外,基本都是与周遭的小伙伴玩儿,一起捕鱼捉虾、一起跳绳过家家,很多时候都需要我奶奶到各处去问才能把我拖回家,真觉得小时候跟长在别人家似的!
而干农活,也不是多么苦。那个时候要养兔子、养鸡、养鸭子喂猪,爷爷奶奶要操持田地作物,所以这些事情的部分自然会落在我身上。打兔子草、鸡草是日常惯例,而很多时候自己是以割草的名义出去耍,因为割草需要去各个山头找草,所以自是不能放过这个机会。由于我们家有种红薯,所以很少打猪草,只需要我把红薯藤剁碎或者把红薯洗净砍碎即可,活动量也不大,反而我自己觉得十分好玩儿,经常抢着为我们家猪准备饭食。而因为小时候有四处割草的经历,使得我现在在路边遇到以前的兔子草或者鸡草都忍不住想去拔下来。
小时候也经常和小动物玩儿。猫狗鸡猪鸭,都是玩伴,每天晚上要把鸭子赶回来,把鸡捉到窝里,把猫追进家里(防止猫晚上上房顶)。院子四周,也有足够的地供我种各种花草,不必像现在这般连朝南的阳台都不可多得。
2.所谓的痛楚
没有父母的日子,似乎生活要清贫一些。那个时候家中父母回来的人都会很“洋盘”地把家里的吃的和父母带回来的好玩意儿拿出来秀,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偶尔他们分一些给我,都非常高兴。而且他们每次走在外面有父母在身边陪着,好像是更神气了些!
记得最早的时候,我妈妈回家,待了一段时间就走了,因为处了一段时间,我非常难过,梦里梦到妈妈走到很远的地方,我已模糊地看不清了,然后从梦里哭醒了。后来我还觉得在家里可以嗅到妈妈的味道。再后来,这样的经历少了,自己也把父母的离开看作理所当然。
有时候,老师布置作业会让人很烦心。老师会布置这种: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或者给爸爸的信、给妈妈的信等等,遇到这样的作业,我只能绞尽脑汁去想与父母相关的东西,然后再给予一定的表白和期望,才能完成。因为相处得少,所以了解得并不深刻。这可能是留守时最大的痛楚。
3.陪伴,但缺少关爱,也相当于留守
村里也有父母在家的孩子,或者母亲在家的孩子,可是,他们或许过得还不如我好。我的一个发小,爸爸经常会回来,妈妈也有好几年在家。可是,她却仍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为她妈妈经常会出去打牌,而且去很远的集市上,所以她很多时候回家家门是锁着的,只有去邻居蹭吃的,或者就是自己进得了家,在家里找一些剩菜剩饭解决。
农村有一些孩子虽然父母在身边,但是却仍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是留守儿童,但是却仍如留守儿童一般。而我,爷爷奶奶从没让我饿过一顿,早饭从来没有缺过。对于我想吃方便面,也是因为奶奶觉得不健康只有在我考试那天才会煮给我吃,圆我吃方便面的梦。在这些方面,我很幸福也很幸运。
虽然我的留守生活并不苦,但是如果以后我有孩子,我还是会选择陪伴在他身边,和他一起长大,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有。所以在他最依赖最需要爱与陪伴的时候,待在他的身边,陪他一起成长。
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陪伴子女成长,不让他们留守,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感受父母的关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