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或者不正确的行为,家长需要对孩子说“不可以”。但家长们会发现,当你说“不”,孩子大多时候并不一定会买账,甚至会哭闹不休,开始各种耍赖。
有些时候对孩子说“不”他不听,父母不妨换个方式,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通过行动让孩子明白怎么去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可以”代替“不可以”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6岁前便是一个最佳时期,很多良好习惯都是在这个时期养成。但教育孩子,并非一定要靠吼叫、斥责,我们可以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对任何人来说,“不”都是一个讨厌的字眼,孩子自然也不愿意听,所以不妨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要吃饭了,这时孩子吵着要吃糖,父母对孩子说:“不行,马上要吃饭了,不能吃糖”,可孩子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吃糖,又哭又闹。这时,这种强硬的方式不仅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倔强、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换种方式说:“可以,吃完饭后我给你糖吃。要不现在先吃块苹果。” 有条件的答应孩子的要求比直接拒绝让孩子更好接受。
二、说“不”的频率别太高
人往往有一个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这样,我偏要这样。你跟孩子说不要玩水他偏要玩,让他不要到处乱跑他偏跑……尤其是当孩子过了2岁,自我意识敏感期来临,独立意识开始增强,自发地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感觉。这个时候他会反感父母干涉他做事,嫌家长管的太严、太宽、太啰嗦。如果父母经常说“不可以“不准”,非但不能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过,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孩子不可能一开始就能事事做得完美。家长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频繁的说“不”,禁止、否定孩子行为,很容易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孩子也会变得遇事畏手畏脚。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松弛有度,所以,在那些不违反原则,无伤大雅的事上,家长不妨适度的放松一点,不要给孩子太多束缚,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三、以身作则更有效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句话相信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这不仅仅来自于长相,更多地是对父母一举一动的模仿,一言一行的重复。比如有的孩子学说话时,会模仿父母的发音、语气、用词,哪天你不小心说了一句脏话,过几天你会发现,这句话居然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了。这就是孩子吸收性心智的力量,吸收性心智迎接一切。有些时候对孩子说“不”他不听,父母不妨换个方式,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通过行动让孩子明白怎么去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到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