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很多打工人一样,人在一家公司上班,但关注了本行业的很多招聘信息。不是说骑驴找马,只是看看自己这个行业更高的薪资水平、为了拿到那份薪资需要具备的技能。
前几天和同事一起做核酸,排队的时候看到一则招聘信息,Xx证券公司招翻译,月薪1.5w-2w,我说好牛啊,翻译可以给这么高,我以后投简历试试。
同事是工作了四五年的前辈,当时就很直接地说,这想都不用想,人家给这么高的工资,招的肯定是海外的留学生,我们这种学历各方面都不怎么样的,别想了。
我若有所思的说,有道理噢。
这时同事白了我一眼:这都想不明白。
昨天晚上刚巧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就是跟同事类似的大实话:
某高薪播音岗位招聘,不限学历、不限资历,欢迎广大人才报名!
结果最后选的还是科班出身的。当然,很多招聘方表面当然营造了一种人才友好的氛围,但你也不想想,凭啥不选人家十年磨一剑的专业选手,而要选没啥特别之处的你呢?
还有就是,不营造一种素人参与氛围,怎样巧妙的把关系户送进去呢?
素人除非真的能力过硬或者资历很深才有机会,作者又补了一句。
这个论点的可取之处在于,看似公平竞争的岗位,实际上都是为早已浸淫多年的专业选手铺的路。所以在我同事说我不现实的基础上,加深了我对职业选拔的理性认识。
评论一水的都是夸作者,说的大实话,这年头敢说实话的不多了!
我也觉得作者说的很现实,越往后走,不现实确实很容易被嘲笑;但我又转念一想:so?
这个现实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在哪里呢?
和我同事直接打击我的一样,她说的也是实话;但知道了这个现实之后,是我的能力有所提升了呢?还是职业嗅觉更敏锐了呢?
都没有,我只是被挫败了一下;但是在对这个“高薪岗位留给高级人才”的现实劝退之前,我想的一直是,每一天都要精进自己,拿4000的薪水,也要把自己往6000的薪资对应的人才标准去努力,这样才能有上升空间。
也就是说,现实是现实,但是看待现实的度量衡有两种:
一种是当下的接受,然后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划定为现实中的一份子(你好好拿你的4000,想10000,做什么梦呢!);
另一种是进行时的改变,承认自己的现状,也看到实现理想需要背负的重量,去让自己一步步变得茁壮。(虽然我现在只能拿4000,但我一点一点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靠近10000,最后拿到10000)
我从来不是罔顾现实,也不是不现实,只是我更愿意用进行时的改变,去缩小现实和理想的距离;
那些太清楚现实的人,又高明到哪去呢?不“幻想”、不“好高骛远”,天天输出人生现实语录,能力和眼界到头来也没有质的提升。
如果是这种接受现实的现实,那我宁肯不现实。
专业人才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专业人才,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只是乐观的素人。
你相信什么,看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
作者简介:
阿婉,98年生人,地铁生态观察家,未来的口译译员。
翻译现役选手,第N次减肥中。
Focus on the one most important thing.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