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桓公六年》申繻论命名一段,大长见识,遂拓展读之,致有此篇小记。
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桓公向申繻询问取名字的事。申繻回答说:“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用出生的符号特征来命名是信,用德行或祥瑞的意象来命名是义,用类似的生理特征来命名是象,假借各种物品的名称来命名叫假,用与父辈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畜牲名,不用器物礼品名。……所以大的事物不可以用来命名。”
下面我举例说明一下这五种命名方式:
其一,信,用出生时的符号特征来命名,如西周时的唐叔虞出生,手掌上有个字像“虞”字,所以名虞。
其二,义,以德为义,德者意美,用好字眼来命名,文王领导之周国必昌盛,故名“昌”。
其三,象,以生理特征来命名,孔子生而首上圩顶,边高中下,形似丘,故名“丘”。
其四,假,假借物品来命名,如孔子之子名鲤,因出生时,鲁昭公送一鲤鱼祝贺,故孔子起子名为鲤,守伯鱼。
其五,类,用与父辈相关的字眼命名,如陆放翁之母临盆前梦见秦观(字少游),故取名“游”,字“务观” ,此取于广义之父辈为类。
其他不可命名的六种情况就不展开说了,总之一句话,大物不可以命名,名字不能太大了,压不住,或受不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