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得增量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在,大部分人开始转向自己已有的用户池开始做精细化运营,主流方式可分为社群类的内容引导和会员体系的差异化服务。
而关于社群不断涌现出新的裂变和知识内容的传播,大众对于快节奏的流程化也开始慢慢失去了兴趣。所以留存并且突出的社群主要表现为长期的互动和引导用户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社群的中短期优化方向:
1、强制转变为引导
前期利用目标用户的痛点,从利用单一痛点入群并设置转发门槛。开始完善内容分享机制并引导用户展示分享自我的成长和喜悦。目前的有赞商城对于拼团领优惠券和熊猫书院的学习完课程颁发结业海报都是慢慢培养用户习惯性分享的过程。
比如之前的裂变进入群聊然后在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后期用户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交成本,这时候转向引导成果性展示有道会更容易吸收到优质忠实的新用户。
2、优化细节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内在的逻辑都是千篇一律,在用户对于常见的活动渐渐失去开始的兴奋时,作为运营更应该注重的是活动整体的细节和服务。大V资源在群体的培养下遍地都是(某某创业人,某某思维创建者、某某践行者),用户在被撸过羊毛之后记忆点更侧重于整体的服务感受,提供一个优质新奇的活动形式,但是最终对于社群氛围和用户吸收率没有做到一定的优化,结果便是你流失了一批可裂变的种子用户。注重对用户的服务,而非奖品或者噱头的完善,用感情和完善的运营机制去帮助用户参与并融入我们所提供服务就更加重要。
3、用户的主人翁意识
自己培养的起来的孩子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各个长期社群的管理架构,割韭菜一年也就收割3~4次,而培养起来用户的主人翁意识,令其自我成长和维护才是长久生存的不二法门。而如何建立完善的用户层层次架构呢?
会员体系的分层管理,助教或班主任的提升选拨机制,亦或者饭团粉丝的后援会机制,都可以借鉴一下。这个在之后会详聊。
4、自我产出和kol的培养
一个微信公众号靠自己输出内容是很容易断更的(这里指的是原创精品,不是cv工程师)。同理社群内容的输出和群体关系的维系肯定不可能靠群主或者公司的人来支撑。
不管是学以致用还是自我成长,总是需要一个理由来让用户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并获得社群内其他人的认可,形成一个良好的内容循环。具体的如:周更文章、产品点评、新鲜事传播、学习成果展示等等
同样在社群内引导kol来形成对自身产品的忠实和小中心圈层打造。并引导在社群大主题下的其他个性化方向。这里也是以后聊脑子不想动了就酱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