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有一篇名为《BBC 人体实验:双胞胎医生一人吃糖,一人吃脂肪,最后谁变胖?》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热传,声称颠覆了全球对肥胖的认知,后来又陆续出来了一些文章揭露那是个伪实验,证明那其实是一家含糖运动饮料厂商做的营销软文。

我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实验的时候,当时还不知道那是不是营销软文,只是纯粹从实验的角度觉得,这个实验的设计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他们真的做了这个实验。
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实验者事先已经知道了实验的真正目的,会发生什么?
实验者会“表演”
假如安排你参加一个“男性还是女性更具有公德心”的地铁实验,事先也告诉你这个真正的实验目的,然后把你安排在有观察者在场的地铁里,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实验里的你恐怕会比三好市民还要有公德心,让座、先下后上、礼让排队应该都不在话下,没准还会有一些给身边人微笑,善意的帮忙等“加戏”也说不定。
发生实验者会表演的原因是,人们在实验中,如果事先知道自己被观察的行为背后的目的,就会为了面子或满足社会的价值观要求而作出他们认为“规范”的行为举止,哪怕他们实际在日常中不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相亲和面试看到的总是对方最完美的一面。

回到那个被热传的实验,双胞胎知道要考察食物对体能的影响,就会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加入自己的“解释”,如果他认为要表现的好一些,可能会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仍然坚持发力,给出超出平常的表现;甚至可能还会出现,要不要给哥哥留点面子,让他赢一次,或者非要跟他争个你死我活才罢休等等“解释”,实验结果可能与实际的实验目的发生重大偏离,更加不能指导人们的行为。
需求调研有时也是自欺欺人?
工作中我们往往需要做各种调研,然后做下一步行动的判断。比如企业培训要做培训需求调研,招聘要做招聘需求调研,创业要做产品或服务的用户需求调研等等。调研是需要的,不过调研设计却要好好的思考一下。曾经大众汽车做过市场调研,问你想要一款什么样的车,结果按照搜集回来的需求做了一款车却没人买,原因是,人们在被调研的时候只是填一下问卷,不是真的掏钱,所以可以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可是真到了掏钱的时候,就会在产品、体验、价格、质量等方面退缩了。你看,调研拿来的结果,也未必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结果。

怎样避免让实验(调研)受到“实验者表演” 的干扰
提供两点方法亲们尝试一下,亲测有效:
1.“虚晃一枪“,对实验者隐瞒真实的实验目的,或者告知假的实验目的。
2.“侧面实验”,邀请实验者对其他实验者进行评价。
“虚晃一枪”
既然实验者一定会带有“表演性质”的参加实验,那么我们在设计实验或者调研的时候,就不告知实验目的,让实验者不知道该在哪方面“表演”得更好;我们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实验者观看一段视频,要求实验者找出视频中出现了几个人,结果播放完视频后,导师询问实验者有多少人注意到视频中出现了一只黑猩猩,就是隐藏了真实的实验目的。

“侧面实验”
我们之前做过对管理者管理水平提升的需求调研,如果正面询问被访谈者“遇到哪些管理难题”,被访谈者可能会碍于面子,或者对访谈者不够信任而隐瞒事实,这时我们采取的做法是,询问他本人遇到哪些管理难题后,增加一个问题“建议公司里其他的管理者做哪几方面的提升”,这样被访谈者就会降低防备心理,在实际管理场景中思考和探索管理方法。既保护了被访谈者的面子,也能得到组织里的真实困境。
上面提到的大众汽车调研事件,后来他们换了调研问题“你觉得你的邻居会喜欢买什么样的车”,结果大获全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