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三公九卿是一种官制制度,它建立起了一套与封建社会相适应的中央权力机构。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三公”一词,据考证,周代已经出现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三公”是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根据《周礼》上的记载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朝没有设置三公的官职,而西汉初期秉承秦朝制度,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三公”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臣子权力的相互制衡,也就是为了控制和瓜分丞相的权力。
为了确保“三公”不会把自身的权力做大,从而威胁到皇权,从西汉开始,汉武帝刘彻就对丞相的权力进行了控制。而到了汉昭帝的时候,更是启用权臣之间的力量,设定新职务进行臣下的相互制约,比如“大司马大将军”职务的设立。而重臣霍光、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曾经担任此职务。而“大司马大将军”这一职务很好地制约了丞相,甚至有越级而上的存在意义。到了汉成帝年间,三公权力再次被调整,丞相权力再次被削弱。大司空替代了御史大夫,同时,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帝王在逐渐弱化集权人物权力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也就是权力的最高统治者不能归属于某个大臣,这样,皇帝很容易在某些权力上被架空。这时,就需要皇帝进行自身的帝王集权。到了汉光武帝刘秀时,三公就变成只是一种显贵的官职称号,而没有实际的权力掌控,这个权力逐渐归属于尚书台,而三公本身也变得越来越有名无实。
如同三公一样,九卿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由一开始的手掌权力,逐渐被皇帝弱化,以至于变成了之后的有名无实的官职。同时,九卿本身的官职名称也因时代而不同。
据《通典卷第二十五・取官七・请卿上》写,“三公九卿”制夏朝就已经开始设置:“夏制九卿,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也。’亦有六卿,殷周皆然。殷亦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之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礼记·王制第五》在谈到夏制时也说:“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也就是说,周制下的九卿是“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这些官职。而到了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将收入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正式将“九卿”定为官职,开始于王莽的新朝,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而到了东汉,朝廷照样设立九卿。到了魏晋南北朝之时,基本保持东汉的九卿官职设定,只是名称时有变化。所以到了隋唐时期,九卿官职就改为了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但是,这个时候的九卿已然和三公一样,已经没有什么行政权力了。比如,太常就是管理一些礼仪以及文物等,而鸿胪就是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等。而之后的朝代,九卿官职多有省减合并,更是成了三省六部制度的改制基础。比如,我们所说的太常和鸿胪的职务之后,就是统管于后世的“礼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