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东馆终于开馆了,试运营的是青铜器馆。
青铜器是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为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






























由于青铜器多用于祭神享祖、礼尚交往、宴飨宾客等礼仪活动,故被称作“礼器”。






























作为权力的象征,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器是当时维护统治、强化政权的必要工具。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夏商周青铜艺术以其繁多的种类、精美的纹饰、高超的铸造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杰出的创造能力,秦汉以后出现式微,到了宋元明清以复古的面貌得以重现。






























中国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具有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风格,既是了解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面貌和相互交融的珍贵遗物,也是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重要实证。
按年代分:
1.萌生期青铜器(公元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
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发现小件青铜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并发现了铸造遗址,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青铜文化。
此时青铜容器的造型规整,器壁匀薄,装饰简单纹饰,陶范铸造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出现兽面特征的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青铜器已经具有礼制内涵,标志着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2.育成期青铜器:商早期、商中期(公元前16世纪一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是青铜艺术形成并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
以酒器组合为主的礼器制度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少数青铜器开始出现单字铭文。分铸法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流域多有发现,奠定了古代青铜艺术鼎盛繁荣的基础。
3.鼎盛期青铜器:商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酒器的种类和数量繁多。
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等动物纹饰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纹饰大量采用平雕、浮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
青铜器多有标识家族和祖先的铭文,商末开始出现纪事体铭文。周初虽沿袭商代礼制,却出现了由"重酒"体制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
西周早期青铜器上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4.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纪末一前7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是青铜艺术发展的转折阶段。
礼器的"重食"体制完全成熟,列鼎、编钟、盥洗器等全新组合方式的出现,标志着礼制和社会风尚的重大变革。
兽面纹等动物纹饰消失,代之以朴质简率、宛转流畅的动物变形纹。
作器铸铭文的现象日益普遍,多见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延续于西周中晚期。各诸侯国普遍拥有青铜铸造业,但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
5.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纪末一前7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是青铜艺术发展的转折阶段。
礼器的"重食"体制完全成熟,列鼎、编钟、盥洗器等全新组合方式的出现,标志着礼制和社会风尚的重大变革。
兽面纹等动物纹饰消失,代之以朴质简率、宛转流畅的动物变形纹。作器铸铭文的现象日益普遍,多见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延续于西周中晚期。
各诸侯国普遍拥有青铜铸造业,但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
7.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纪末一前7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是青铜艺术发展的转折阶段。礼器的"重食"体制完全成熟,列鼎、编钟、盥洗器等全新组合方式的出现,标志着礼制和社会风尚的重大变革。
兽面纹等动物纹饰消失,代之以朴质简率、宛转流畅的动物变形纹。作器铸铭文的现象日益普遍,多见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延续于西周中晚期。
各诸侯国普遍拥有青铜铸造业,但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
8.复古期青铜器:北宋一清中期(公元960-1840年)
北宋时期,统治阶层面临政治革新,致力于重塑礼制,建立礼法秩序,随着地下不断出土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在皇室与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里弥漫着一种向往“三代”的复古情绪。
从宋徽宗制礼作乐开始,赋予了青铜艺术新的礼制内涵。元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朱熹理学的推崇,各级儒学和宗祠礼器秉承了北宋以来的礼器样式,并影响到整个东亚文化圈。
二楼是青铜器制作技术:
青铜是人类最早冶炼成功的合金之一,是否掌握青铜器制作技艺,是衡量文明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标尺。
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铸铜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铸铜作坊遗址(公元前17世纪一前16世纪),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趋成熟。
青铜手工业的采矿、冶炼和铸造技术在商周时期达到很高水平,人们通过控制铜、锡、铅的成分配比熟练地制造出性能不同的青铜器;不同材质的铸范和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得或硕大厚重、或纤薄复杂的青铜器被铸造成功;毋需分范的焚失法铸造和失蜡法铸造先后出现,青铜器外观愈显繁复无匹;精妙的表面装饰技艺则让青铜器错彩镂金、璀璨夺目。
没有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支撑,就没有青铜时代的到来,礼乐制度将无以外化,铭文史实更无所依附。古代劳动人民以惊人才智与灵巧双手,铸就了灿烂瑰丽的中华青铜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