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不会说谎——《摔跤吧爸爸》
痛苦、愤怒、怨恨……这些困扰我们的情绪来自哪里?归根结底是来自我们没有认识事物的因果关系。当我们认为1+1=3时,结果遇到的却是1+1=2,我们就会疑惑、恼怒。
再比如我们满耳听到的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结果发现各怀鬼胎时,我们也会愤恨。
但如果我们认清了这个世界的因果关系,内心就不会有矛盾,按照真实的规律处事,也就能更好地经营人生。
1.
这个世界不存在全心全意为别人着想的事,即便最伟大的人为的也是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
所以在一般人之间,追求情感互利最终结果就是一拍两散。有可能做到的只有“视为己出”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人把另一个看作自己人格的延伸。本质上还是为自己。
这种关系包括:家庭或类似血缘的关系。但也无非是有一个较小概率而已。
所以明智者不会因为别人两句客气话就穿上一条裤子,因为最终还要争论裤子归属权问题。
2.
理想的人际关系是互惠互利,我们希望是这样,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单方面获益。表现为“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
最标准的体现就是他可以麻烦你,但你不能麻烦他。
不是他故意搞不公平,而是他从没觉得自己麻烦过别人,或者从别人那受过惠及。他认为他没获得所谓好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某些情况下看似互利的关系其实也是单方获益,因为相互给予的可能是虚假的惠及。比如有人对你表现出崇拜,可能是因为形势不利需要拉一个做靠山。有些人给予的“关照”其实只是支配。
3.
尽管多数人追求单方面获益,但实际上他们本心不相信有人能真正惠及他。很容易理解,他自己追求的是自私怎么可能相信别人会无私呢?
所以只有他伸手要,你马上满足他他才会开心。他没要的时候,你给予他,一定遭到排斥。因为他认为你别有所图。
比如有人问路,你回答他一句,他说谢谢啊(也许谢都不说),你想给他指得再具体点,他马上就脸色有变。因为他不相信你会为他着想。
4.
你的私事不要让别人知道,否则或多或少都会惹来麻烦。或少,闲言碎语,或多,利用记恨。这就是文明社会更重视隐私的原因,不是人都变好了,而是看透了某些事。
5.
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能站到什么样的位置,确实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不重要的就是个人能力。
6.
这个世界不存在好人彻底变坏和坏人彻底变好这样的事。
好人坏人切实存在,区别在于能否主动管理自己,在情绪上表现在做错事是否有愧疚感。
这一点就是好坏的标准,有愧疚感的人不会丧失,没愧疚感的人永远没有。
所谓“坏人变好”其实是感受到他人的威胁,形势不利,受到被动制约,形势改变了还会为所欲为。
如果害了别人担心不利,这种人会使用小恩小惠迫使别人接受,或者稍稍抬一抬受害者,甚至是直接索要原谅。但绝不会给自己降格半分。
“好人变坏”是被迫接受了群体的不利影响,以求被群体接纳。因为肯主动管理自己,有是非心同理心,早晚还会回归。
好坏人中间还有一种中等人,易受控但无是非观念,行动力弱,主要依靠别人管理自己。个体危害性不大,但遗憾的是他们看谁行动力强倾向于谁。
显然坏人的行动力都很强。
7.
你成功的事情不要与别人分享,那只会招来两种人,想吸食花蜜的苍蝇和想踩扁花蕊的皮靴。
从自我休息看,分享成功是一种“胜而骄”的行为,本质是一种自夸,是不利于修养的反智行为。
8.
没有任何人能承受损失,所以最愚蠢的社交行为是:我今天为你承受损失,换取你将来也能为我承受损失。
9.
大群体关系不是由朋友组成,而是由一群喜欢共生的人组成,所以其中常说的是“在一块”,也会说“情义”,但如果让他们说“友谊”可能会三缄其口,因为友谊有标准,情义没有。
共生关系最终造成的是互害,所以大群体里的人看似其乐融融但本质上很多扮演的敌人角色。因为大群体关系需要支配才能形成,支配本身就是一种迫害。
大量的人其实喜欢支配,他们也会支配别人,这可以缓解被支配的压力。这样对共生的渴望就会中和掉在群体中感到的不适感。
10.
底层社会渣子的交往逻辑是:今天认你明天不认,这一秒认你下一秒不认。但他们绝对认为共生是必须必然,所以会出现一种价值观——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遗憾的是,有一种社会是自下而上颠覆组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