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被一个柬埔寨小男孩刷屏了,对,就是他。
事情是这样的,马来西亚女游客Venus到柬埔寨吴哥窟旅游,偶遇这个向她兜售小商品的男孩,发现这男孩的普通话讲得很流利,引起了她的注意和好奇。
男孩跟她说,自己除了会讲普通话,还会讲多门语言。
接下来上演了一出切换语言频道的精彩好戏,Venus用各种语言跟男孩轮番对话,试图考倒他,不料考他不倒,反被他的语言能力折服,啧啧称奇。
男孩对Venus说了多少种语言?除了普通话,还有粤语、英语、泰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菲律宾语、马来语,他还说自己会韩语。加上他自己国家的语言,他至少会说10门语言!
男孩还给Venus唱了一首改编过的中文歌曲《我们不一样》,使Venus瞬间被圈粉,发出多个WOW!
Venus将他们之间的对话拍了视频,上传网络,男孩迅速窜红,后来得知他的名字叫里莎。
里莎多种语言都能应对自如,随意切换,不只是会简单的问候语而已。很多网友看了视频之后,表示愿意将膝盖献上,同时又感到羞愧难当,自己学了十几年英语,有何用!
还有的家长表示,看到这个视频,想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气不打一处来,真想抽人。学一门英语费财费力,搞得鸡飞狗跳的,还听不懂说不出,怎么人家就那么优秀呢?
别生气别生气,别人家的孩子能学好外语,我们的孩子照样也可以,学习语言并非需要什么特别天赋,没有那么难。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卖货,跟里莎同在景区卖货的几乎所有小孩都会好几门外语的简单对话,而且发音纯正,让游客们惊叹不已,里莎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已。
我们不禁要问,里莎和他的同伴们是怎么学会外语,实现交流的?
大量纯正语音的听力输入
学习外语,有输入才有输出,这意味着要先听后说,只有大量地听,才有可能说得出来,因此,我们有“十聋九哑”的说法。严格意义上来说,口语并不是练出来,而是听出来的。
里莎能说流利的外语,是因为他在景区里先听到不同的游客讲外语,有了大量的纯正听力输入。听得多了,自然就会开口说,而且越说越好。
听力输入的内容是可理解的
学习外语,听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听力的内容必须是可理解的,这样才构成有效输入,不然听再多也无法学会。一个不懂阿拉伯语的人,天天让他听阿拉伯语的广播,听一年也学不会,因为他所听到的无异于噪音,是无效的输入。
里莎所处的语言场景非常具体,就是卖货,数数收钱,在跟游客互动的过程中,他很容易就能在具体的场景中,理解关于数字、钱币和货品等等的外语表达,其听力输入的内容,是具体的,熟悉的,可理解的。
猜的能力十分重要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学习外语的i+1输入理论,如果一个人的外语听力水平为i,那么最佳的听力输入内容应为i+1,+1就是增加一点难度,只有这样,外语水平才能不断进步。
对于里莎来说,+1的部分离不开猜:通过猜测来理解游客的外语声音,并通过具体的场景来确认其意思。如此一来,语言的持续提升成为可能。
同样的内容不断重复听
学习外语,听懂和一听就懂是不同的,只有一听就懂才能形成条件反射,实现语言交流,这就要求同样的内容需要不断地重复听。
里莎虽然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旅客,但是涉及的听力内容必定包含卖货,并不是随机的,通过语言的不断重复,里莎能一听就懂,脱口而出,用外语卖货,没有问题。
没有文字和语法的介入
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声音,再有文字的,学习外语,要实现交流,一定是要建立声音和图像、场景之间的直接联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应路径。这就要求,刚开始学外语时,要避免文字和语法的介入。
里莎虽然会听会说多种语言,但估计大多都认不得字写不出来,而恰恰因为没有文字和语法的介入,使他能快速掌握语言的听和说。只学声音,不学文字,实现交流,so easy!
当然,学习外语还有一个“情感过滤”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学习外语的目的明确,性格比较外向,比较自信,也能学得更快更好。里莎学习外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卖货,而且他也是一个外向自信的男孩,这有助于他的外语学习效果。
好了,扒了那么多干货之后,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当年我们的哑巴英语是怎么炼成的吧?对,重读写,轻听说,尤其是听力,几乎没怎么练过。如果将学习英语比喻成建造一座大厦,那么听力就是大厦的地基,地基打好了,大厦才能得以建造。不然,不管怎么努力,大厦都建不起来。
如果不想让下一代重蹈我们的覆辙,就一定要找对英语学习的方法。从里莎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大的借鉴意义,帮助我们的孩子学好英语。
孩子学英语一定要以听为先,以听为重。
听力的内容语音要纯正,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常用词汇和句子到不常用词汇和句子。
要大量重复听,避免文字干扰,建立声音和图像、场景之间的直接联系,形成英语思维。
大思英语正是遵循这些原则,帮助孩子打好英语听力基础。练好了听力,自然就会开口说,实现交流,小菜一碟。会听能说了,读和写,还会难吗?
那个刷爆朋友圈的柬埔寨是如何麻溜的说十国语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