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
防寒七招
1御寒饮食
冬天应选食热量较高的御寒食品。肉类,以狗肉、羊肉、牛肉为主,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提供机体热量较多。
医学研究还发现,人在冬天怕冷,除了外界寒冷的气候条件外,还与机体内某些无机盐的缺乏有关。在蔬菜方面,尤其是蔬菜的老叶、黄叶、根及皮内均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因此在食用时,不要去掉这些有益的部分。
2防寒措施
一般家庭居室,室温宜保持在15-20摄氏度。在低温环境中,要配备好防寒的服装、帽、鞋、手套等。服装、鞋、手套等应避免潮湿,保持干燥。手脚部位不可缚紧,以免影响到末梢血液循环而引起冻疮、冻伤等。
3勤开窗,防冬季“缺氧”
冬季气温低,人们呆在封闭空间里的时间大大增加,因为怕冷又不注意通风换气,室内空气不能及时补充和更换,人们身体就会发生缺氧,气象医学专家称之为“缺氧综合征”。如果缺氧时间太长,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在冬季里,一定要适当通风换气才有利人们身心健康,避免发生“缺氧综合征”。
4温水刷牙
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摄氏度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症。
因此用3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含漱,有利牙齿健康,还利于清除齿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达到护牙洁齿、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
5冷水洗脸
冬天,面部皮肤由于气温低的刺激,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用热水洗脸,当时会感觉温暖,一旦热量散失,毛细血管又恢复原状,这样一涨一缩,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而晨起用冷水洗脸,顿时就有头清眼明的感觉。
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又可增强皮肤弹性。其作用还在于: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鼻炎,对神经衰弱的神经性头痛者亦有益。当然,冷水温度不能太低,以略高于10摄氏度为宜。
6热水泡脚
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在热水的浸泡下,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
7防止静电
静电对人体健康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刺激人体皮肤,使皮肤水分减少,皮屑增多,造成皮肤干燥、刺痒。
要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要勤拖地、勤洒些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衣服,内衣、被套、床单等一定要选用纯棉制品或真丝制品,外衣面料如果是化纤织物的,可使用抗静电洗涤剂洗涤;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
御寒神器——帽子
除了防寒七招外,隆重介绍一下御寒神器——帽子。
1
不戴帽子,3/4热量跑掉
人的头部,被称为“诸阳之汇”。冬季外出戴帽子,犹如给暖瓶加上一个塞子。不戴帽子的人,即使穿得再暖,热量也会从头部流失。
临床研究证实,冬季有戴帽子习惯的人群,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明显偏低。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戴帽子,否则头部易受寒,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戴帽方式有讲究
1
进屋立刻摘帽子,NO!
如果室内温度不够高,立刻摘掉帽子会造成人体热量迅速散失,尤其是出汗后,更容易感冒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
帽子过大、过紧或过沉,NO!
帽子不宜太紧,以能插进一根手指为宜;帽子的重量则以头顶不觉沉、颈部不觉压为宜。但生活中,不少人选择帽子只看款式,忽略了其主要功能。
3
帽子不经常换洗,NO!
不少人一冬天只戴一顶帽子,等到冬天过去才清洗,这样非常不利头皮健康。建议每周清洗一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