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阿伦特认为行动与言论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并未如此,行动还可以包括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等诸项活动,真正重要的是,行动的参与者是相互平等的,无论是大公司的董事长,上班族,主妇或学生,都需要摒弃社会权威,平等地参与到表象空间中,互相批评,这就是行动的条件。
阿伦特感叹道,近代以来的劳动社会倾向于将表现表象空间视为等闲,也就是说,近代社会认为,如果你有闲暇的话,那你就劳动吧。
在以维系生存规定一切价值的劳动社会,行动被认为纯粹是对时间的浪费。
人的动物化
在《人的境况》最后,阿伦特探讨了近代社会沦为劳动社会的原因,并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基督教的生命观。
阿伦特写道,古希腊将工作和行动置于劳动之上,基督教却颠倒了这个顺序,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最高级别的善,因此,工作和行动从属于必然性,基督教不像古希腊一样对劳动避而不谈,反而认为劳动是神圣义务。
在古希腊的城邦,人们需求通过言论留下不朽命名。但是到了近代,不朽的只剩下生命的延续,近代社会仅仅追求通过劳动维持生命,人需求退化为动物。
亟待更新的原理
阿伦特在本书中提出的劳动、工作及行动三个概念,确实在人的生活中占据本质性位置,其中公共领域是行动平台的观点,对于构建社会也具有参考意义。
但是,阿伦特对近代社会的批判,具有先入为主的悲观色彩,其观点鲜明地体现出他直面压倒性的工业化浪潮时的危机感。因此,其中对社会的批判,并未触及根本原理层面。
然而,如果以此批判阿伦特,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真正应当做的是,结合现代社会的状况更新阿伦特的观点。
阿伦特生活的时代与现代的根本不同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爆炸式普及,人的生存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阿伦特所说的劳动工作,其行动也都与当初大相径庭。
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继承本书把握人的生存的根本条件、构想完全满足这些根本条件的社会的立场,继续探索历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