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践行思考或者试图思考的人还是需要一些高冷的气质的。
我是后者,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喜欢思考,当然我得告诉自己,我得思考。
影响思考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情绪,思维,感受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可能还是还不受自己控制的那一部分。
谁让我们本身就是复杂的集合
看看别人是怎么形容这些部分的,情绪被称为“内心的暴徒”,思维又被叫做“跳跃的猴子”。
就像迪士尼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里所展示出来的那样,我们心中有好几个小人儿,做什么决定就是大家一起坐下来唠唠嗑,然后有事没事操控一下子。
有个经典的画面,脑袋左边顶着一个天使,右边一个恶魔,面对两难决策的时候两个小伙伴撕一架,小主人公做个决定。当然,现实中唯一和我们想象的不同的是,可能决策是这群小angle决定的。我们也不自知呀。
跳入是本能,跳出是本事
对于这句话最好的描述我觉得是武志红老师形容“内心疗愈”的过程。
“我进入了深渊,又从深渊中走出。”
不记得有多少次了,相信了这就是内心修炼的过程,所以在很多次觉察中,总是主动接受痛苦,再以稍让人满意的结果收尾。
工作其实本身是这样,当你发现一天还有好几十件事要做的时候,带入很容易。但是再跳出需要一定的理智。
姑且把这种跳出的能力称为理智好了。
恋爱更是如此,陷入某个场景,钻个牛角尖,吵个架这个事太容易了。冷静冷静,也是一种能耐。
仿佛是有抽离出来的必要,这更像是一个上帝视角,第三人称,拥有了这个,好像人生不至于那么激烈冲突,多了一份淡定。
这和生活的启示是一致的,参加一次销售培训的时候,主讲人告诉我们,销售最重要的还是心态,被拒绝了两回难受的不行了那就别干了。别人业绩涨的很快,这无疑是很有压力大,面对压力还要努力去拼搏,那就是需要承受的日常。
那么,哪一个瞬间是我觉得自己好像更好的能抽离出来了呢?
其实我不觉得生活中有什么是可以瞬间完成的事,有,也只是一个节点。
很早我就明白上帝视角是一种很舒适的状态,我们审查自身的冥想。记录成长的写作都是这个。
但论起跳出的动力的话,应该是,当你全情投入之后。对于原本很紧张的事不再那么紧张,视线慢慢清晰,想法越来越多,终于明白,我可以思考了。
其实可以以搏击为例,刚开始训练的人,真的就是懵的,什么策略在开始实战的时候都忘记的差不多了,有的只是各种感受,紧张,兴奋,打与被打的交织,在被打的时候还能思考确实不容易。
除非,被打的多了。明白不会伤到根本,也许,可以就可以思考一下,怎么打了。
全情投入,适应,然后找个合适的时间跳出吧。
我在工作中是如何跳出的,当我发现一天有几十件事要做,很多还不那么容易的时候。我内心盘算了一下,全部投入感情得累死,那就抽离了,以一种闭环的标准是审视这一些事了。
这样的说法是从罗永浩老师那里学来的。人家承担的责任更大,所以他发现自己创业的时候每天是还有好几千件事没有做的时候,那就该睡觉就睡觉吧。
老话怎么说来着:“啥不能让啥憋死”,对吧。
苦难这事,少一点有时候反而矫情,多一点那就释然吧,活着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