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寒冷的傍晚,总喜欢来一杯热的柠檬红茶,当双手紧握着热热的杯子,似乎心里才能暖和一些。昨晚,我正坐在肯德基餐厅,喝着茶,看着手机的时候,他突然带着孩子进来了。热情的打了招呼,就去排队点餐了。
这个他,是我的一个客户,也是一个手艺人,姓邵。
一米七二的个头,大约三十出头。梳着流行的那种丸子头。就像是搞艺术的,有着明显的艺术家的气质。
穿着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中长的黑色羽绒服,藏蓝色裤子,一双黑皮鞋。
(二)
敦煌是一座旅游城市,有一条最繁华的街道,叫商业一条街。在这一条街上,从北到南,专门销售敦煌特产以及敦煌的工艺品。比如,夜光杯,敦煌丝巾,胡杨木梳,敦煌木板刻画之类。
而,我所说的这个小邵就是专门搞木板刻画的。
从最初的一个小摊位到现在有了专门的门面,生意愈做愈大。
记得,那还是夏季的一个傍晚,正好从商业一条街走过。看到他正在店里,于是,进去看了看,真是琳琅满目。到处都摆满了他的木板刻画。有晨光中漫步在鸣沙山的驼队,有慈和的观音菩萨,有轻盈舞动的飞天,有鸣沙山脚静卧的那眼月泉,有莫高窟九层楼的侧影,还有动物与花鸟。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生动活泼。
旁边的墙上还挂着一张奖状,原来是他在一次全省工艺品比赛中获了一等奖。当时,并没有想着要写他,所以也没有拍照。
也是因为好奇,我看到他刻画的一幅佛陀头像,有一个小黑板大小。于是,就问,买多少钱?用了多长时间刻成的?
他说,三千,那是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刻成。
哦,也挺费功夫的。我说。
你看,我的手,他说。我瞥了一眼,才发现,他的右手食指与大拇指握刀处都有茧的痕。
哦,真不易啊。
那你搞这个木刻画多长时间了?
他想了想说,都十一年了。
十一年,足以造就一个大师,一个工匠。
我暗自感叹。正在这个时候,进来几个游客,我也就知趣的告别走了出来。
走在喧嚣的街头,想着这些木刻画师傅,觉得他们就是那种传说中“择一事,终一生”的人。
低头,从容,静守着喜欢的手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了最好。客人来了,招呼客人;客人走了,低头刻画。这似乎是他的工作的常态。
(三)
记得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到一个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的传奇故事,印象比较深刻。
他是四十多年如一日在深宫修复钟表,宫墙之外的喧嚣似乎和他无关,他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并没有想过出名。但,有一天,当他日复一日把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时候,他成了大师 ,他的生命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他们都是普通人,又似乎不普通。
在这个什么都变得快的时代,安然的只专注于自己手中的钟表或者木刻画,耐心静守,一丝不苟,慢慢等着花开的一天。
看看天色已晚,我走出餐厅。回家的路上,忽想起木心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