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太阳历〗
中国远古时代曾经普遍地使用过“十月太阳历”。后来在中原地区这种“十月太阳历”逐渐被太阳历(又叫阴历,发展为阴阳历、农历)所取代。然而在西南的彝族等一些古羌人聚居地区,这种“十月太阳历”仍旧一直沿用。
据考证,“十月太阳历在我国这块土地上至少行用了四千余年”。“孔子为了了解夏代的文物制度和风俗习惯,曾到杞国(今河南杞县)进行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到了‘夏时’,也就是后世所见到的《夏小正》。《夏小正》是我国第一部历书,它记载的是夏代的时日制度”。“《夏小正》一年分十个月,每月都记载有月初的星象出没动态;也载有该月的物候,用以确定季节,永不错乱”(陈久金等:《彝族天文学史》)。据专业学者考证,《夏小正》记载的所有星象与物候均与“十月太阳历”准确吻合,却与十二月纪年法多相违背。
1934年西部科学院曾组织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考察团,在四川大凉山北部调查,他们访查到一种特殊的太阳历:这种纪年方法是将一年平均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再将每月分为3周,每周12日,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分别纪日。一年10个月共有30周,计360日,另余5~6天为“过年日”。一年设夏、冬两个新年,夏至为大年,冬至为小年。大年3天,小年2天(逢闰之年小年也是3天)。又以两个月为一季,一年分为五季,每季72天。
每年10个月,当为十天干数;依照“属相周”纪日,每周12天,合十二地支数。每年分五季,分别以水、火、木、金、土命名,乃是“五行”之数。“把太阳沿着南北方向分为五条运动轨道,由于太阳有五种行度,简称五行。”(陈久金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天文历法卷》)
“古人对北斗七星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七个星中的每一颗星,都有专门的名称,从斗口开始,第一为天枢,第二为璇,第三为玑,第四为权,第五为衡,第六为开阳,第七为摇光。
“十月太阳历”历法由来已久,相传三皇五帝时已有历法,《易纬·通卦验》说:阴阳律历皆祖于《易》。明确指出古代历法存在的原始形态是卦,可称之为卦历。伏羲六十四卦先天圆图即是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后天八卦方位图是神农创制的古老八月大火历。
“中国古代历法”都有两套系统,一为岁,一为年,岁用太阳回归年,而年则以农作物生长周期为依据。但不管是岁历法,一年为360天,而年历法,一年为365.25天,与现代科学计算进一年时长基本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