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国男演员伊桑·霍克的生日。
大多数中国观众认识他,是因为“爱在三部曲”中,那个与法国姑娘陷入热恋的、浪漫又感性的杰西。

最近,快要五十岁的霍克,正在拍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电影,期间流出一段视频,画面中,他抱着吉他唱歌,略带羞涩地笑,眉眼间仍有当年杰西的影子。
九十年代,他出演《爱在黎明破晓前》时,还是个青涩的小伙。饰演女主角赛琳的德尔佩也很年轻,是人们想象中的法国女孩,轻盈、神秘、舒展、曼妙。
短暂的相处中,爱情剧烈地发生了,正如辛波斯卡在《一见钟情》里写的: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杰西和赛琳走了很多路,说了很多话,但最打动我的,是唱片店里的段落。当时,他们走进狭小的试听室,偷偷打量彼此,目光里有情,也有微妙的错位和躲闪。

到了第二部,两人于九年后相遇,都成熟了,但还没有老,体会了一些困难,但还不至于彻底颓丧。他们继续长谈,发出感慨,产生分歧,以及相爱。
同样,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也不是具体的话语,而是那个著名场面:出租车上,杰西说着什么,一旁的赛琳实时演绎了“想触碰又收回手”的经典一幕。
无论试听室里的场景,还是出租车里的场景,都有一脉相承的高明。比起肢体接触和甜言蜜语,这些无声的注视,更曲折婉转,更含蓄动人。

但其实更想聊一聊第三部。这个收尾之作,不像前两部那样有极高的讨论度,但它本身毫不逊色,甚至更有力度。
前两部里的爱情固然很美,但其中占据了太多天时地利,轻巧地回避了现实困难。
比如,因为萍水相逢,所以他们畅所欲言,不需要顾忌世俗牵绊;因为时间短暂,所以他们避免了相处中的柴米油盐和磕磕碰碰;因为离别近在眼前,所以感情显得越发珍贵,有壮美的燃烧感。
但到了第三部,杰西和赛琳已经共同生活了很多年,他们投入现实的汪洋大海,在其中摸爬滚打。
最明显的是样貌的变化。两人都是中年人了,面容倦怠,身材也不复往日。
然后是琐事的消耗。杰西离婚后,搬到巴黎与赛琳同住,无法陪伴与前妻所生的儿子,愧疚不已。赛琳生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然而养育孩子的过程使她数次崩溃,也影响了她的事业发展。
他们成了普通的、疲惫的、心有怨恨的中年伴侣。
但浪漫并没有消失。第三部里,他们仍然像过去那样谈论风月。杰西作为小说家,总能抛出有趣的梗,赛琳总能势均力敌地接住。他们比以往更默契了。

这可能就是文艺中年的情非得已和生存之道。不再像年轻时那般轻巧和置身事外,而是参与到纷繁的中年活动里,奉献自己,承接彼此的缺点,互相角力也互相支撑。
他们在无尽的烦恼里,紧紧抓住文艺的边角,怀着对过往浪漫的珍视,继续表达,继续探索乐趣,与现实的一地鸡毛抗衡。
当然,这份抗衡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时而奏效,时而败得彻底。
片尾,两人因为方方面面的积怨大吵一架,走到分手的边缘。此时,杰西又开始运用文艺中年式的小浪漫,试图唤起赛琳的回应,但对方没有接招。
杰西只好无奈地告诉她,如果你想要真爱,这就是真爱。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它不完美,但它是真实的。
叹息过后,赛琳开始配合。她接上他的梗,在其中加上自己的趣味。他们像过去一样,又凑在一起喋喋不休。

片中的另一对夫妻,在描述自己的婚姻关系时,称之为“系统”(system)。
其实杰西和赛琳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系统。如何追求理想,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对话和谈判,他们都找到了相应的节奏与对策。
前两部里,这个系统是诗意的,充满相遇的狂喜和离别的愁绪,到了第三部,它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榨出无尽苦涩,激发更多了解,也注入了更多的勇气。
我们已经是中年人了。不再美丽,性格糟糕,搞砸了许多事情。但尽管如此,还是想在一起,还是想爱下去。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美与浪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