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云雾缭绕起伏的山峰排列着苍郁的樱桃树,蜿蜒的山路直深向山林的深处。进出阶梯分明的山坡上,或青或红的樱桃清晰可见,炊烟伴着火红的霞光从东山间缓缓升起。

人生于自然天地之间死时又归于自然之中,所以面对着这纯粹的自然风光,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些感慨吧。“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体悟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孔夫子面对自然江河也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我们这些久居都市,正是初阳东升的学生来说又等会没有感触呢。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同时又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正应了两千年前司马迁的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就连学生也不能幸免于难。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容易彷徨在诱惑和过多的选择中迷失自我。我想当时刚来大学时一心想着不能辜负了四年的时光,要做点事情,所以“意气”之下加入很多组织,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白天上课晚上还有活动,有时甚至课都上不了。仔细想想,做这些固然有收获,但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很开心。这是因为给外部的空间、时间太多而荒芜了我的内心。

每个人都有一颗儒家的心,但骨子里却深藏着道家。道家讲究无为而无不为,有人认为这里指的是消极避世。我认为这并不是消极的避世思想,而是在认清万事万物规律后的一种明智的选择。当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之后,面对现实的黑暗,他选择了“无为”选择了自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促成了其诗词历史的又一高峰,难道这也是消极的吗?辍笔细思,人一生忙忙碌碌,到底在寻求什么?像石崇一样家财万贯?像陶渊明一样醉心自然?像士子一样求取科第?这一切没有对错,只看个人如何选择,只有跟随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然田园。
如西方谚语中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然从一开始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人类,孩提时,对于同一事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渐渐长大了,明白了那些所谓的道理,在对于同一事物,很多人的看法一样,人云亦云间渐渐融入了社会,但离你的自然之心却渐行渐远了。
当我来到这山林,置身于静谧的自然之中,我仿佛找到了自己那颗迷失的心,当做完自己该做之事,为自己的心找一片田园,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不也是极好吗?人之所以处于社会中会有过多的烦恼,只是因为欲壑难填,老子有言“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做人如果可像“水”一般,那便达到了心近自然之境。

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先生提出了致良知之说,在我看来良知就是人类文明的原始之心,自然之心。“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人生本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追求自然之心的历程,当达到“自然即心,心近自然”的境界,才真正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