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多元,各种价值观都在影响着大学生,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出路,或者说为之去奋斗的路径,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管选择哪一条路,竞争都在。
不管你是“佛系”“躺平”或者“摆烂”,还是“奋斗不止”,总有人比你还要更努力。
读大学的日子一天天过,却也积少成多,能够在毕业前一下子呈现出来。
最近去一所高校学习,也发现了很多最美的背影。
这些背影,其实和考研有关。
这是一所不大的学校,在教学楼、在室外花园,总可以看到很多自备的休闲椅、课桌,总可以看到很多背对着人群的同学,总可以看到垒得高高的书和整本的笔记。
这是一群考研备考的学生,之前在网络新闻上看到过类似的情况,但像这样密集的群体一下子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么多考研奋战的背影,我还是震撼了。
这些孩子,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我问了几个同学,为何选择在教学楼靠窗的位置复习,学校怎么管理的,他们如何做的。
同学们告诉我,这些座位都是一届届同学自发准备的,一个影响一个,也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学校特别支持,大家没有相互影响,更多的是相互促进,学风很浓郁。
而起,我们的东西都不会丢,只要没有课、只要有时间,我们都会来。
同学们都很自觉,也很自律,毕竟,这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这些背影,其实和奋斗有关。
我们常常说,为了一件事情要竭尽全力,要奋斗不止,要有为才会有位。
奋斗是什么?这一刻,我对奋斗有了更加具象化的体验,就是这些为了考研上岸而默默背书的背影。
声音不大,独坐窗前,那些勤奋的、孜孜不倦的背影,我想这也是青春最美好的模样。
这些背影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意志磨砺与人生选择的深度实践。
这是奋斗的核心,是个体在明确目标后,主动跳出舒适区,以持续的专注、坚韧和反思,对抗不确定性与拖延懒惰的过程。
这里没有老师的监督,只有自己内心的坚持,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考研的奋斗,往往始于对更好未来的向往,说了没有多少用,关键是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付出了什么,做到了什么。
考研的备考周期通常长达一年,全靠自我规划。从每天固定6-8小时的有效学习,到拒绝“刷手机”的诱惑,再到坚持“当日任务当日毕”的节奏,这个过程本质上是用目标感战胜惰性,最终形成的自律习惯,会成为比学历更持久的竞争力。
这些背影,其实和坚持有关。
考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考研的路是长期主义者要践行的路,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路。
它需要将大目标拆解为“每日背单词”“每周刷真题”“每月复盘进度”等小任务,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积累成果。
这个过程会让人明白:真正的目标达成,不靠一时热血,而靠长期专注。
这种“长期主义”的思维的执行,会延伸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急于求成,而是愿意为有价值的目标付出持续的努力。
这也是考研的意义,更是“坚持”在校园里的一种呈现。
这些坐在椅子上背书的同学,不都是“坚持”的代言人么?
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己,留给了考研,就是为了可以触碰心中美好的规划和未来,学会了有效利用时间,学会了和孤独相处,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持”。
说得多,不如做得到。
一张椅子,一本书,一个背影,这些“奋斗的”“孤独的”“勤勉的”“坚持的”背影,就是新时代有为青年的奋斗姿态。
这些背影富含着“自律、抗挫、专注、自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成长。
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次考试的胜利”,而是在奋斗中,成为了一个“更有力量、更清醒、更能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让青春出彩,让人生出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