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投入高考准备工作中
当田志远接收到高考招生改革的消息时,他兴匆匆地跑回家,给家人和夏家报告这个好消息。
前妻曹慧丹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儿子终于有希望再进入高校深造,田源更是激动不已,他四处借高中、初中的课本,马上投入到复习当中。
他要回到西双版纳,去报名参加高考,夏建国也火速赶回陕北,准备参加高考,他们必须回原单位,去报名参加高考。
虽说已进入初冬,但对全国考生来说,仿佛是迎来了一个无比绚烂的春天,因为对于每一个知青来说,这个冬天的每一阵寒风,都是温暖的。
几乎全国的年轻人都在雀跃,几乎全国的家庭都在沸腾,特别在农村的上千万的知青,这些天,都在为这个喜讯而奔走相告。
不少已经为父母的“老三届”知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纷纷报名参加高考,连那些政治低下,甚至一度被称呼为“狗崽子”的知识青年,也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会发生巨大变化。
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当安徽省小岗村,妇女主任夏建红,收到哥哥夏建国的信时,她激动地去通知刘金锁,让他也一起报名,但刘金锁心思不在这里,他要守住这块土地,让小岗村翻身是他的愿望。
夏建红很快投入到复习中,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田源回到了西双版纳的农垦场,他见到昔日的战友们,他把拿来的书借给大家,大家伙儿像疯了一样抢了起来。
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报名遇到波折
大家都投入到了这个能改变命运的机遇中,努力学习,但是在高考报名时,他们遇到了困难,因为他们参加过四五运动,这个原因,阻碍了参加他们报名。
当这个消息传到田夏俩家时,他们的心也沉了下来,夏默知道,这次报名,政审条件被放宽放了很多,其中就把“单位同意”,已经去掉了。
他让两个孩子,直接到县里报名,这样,农场就干预不上他了。
夏建国接到信后的第二天,他就飞快地赶去了县里报名,当他再次确认了一下,手中的准考证后,才确信自己已经报上了名。
他给田源打了个电话,告知他,快去县城报名,田源接到电话后,忙不迭地叫上参加高考伙伴,一起赶往县城报了名。
但在田源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突出政治问题这六个字,他不知道,这几个字,会不会成为他高考路上的拦路虎。
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高考大门重新开启
1977年12月10日,尘封了十年的中国高考考场,终于大门重启。
五百七十万名考生,陆续走进了设在全国各地的考场。
这些考生,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仆仆地赶来。
其中,许多人已经到了而立之年,还有很多人已经为人父母,他们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心情,奋发的义气而来,争取挤入,将在当年诞生的二十七万名大学生的队伍中。
这一天上午的同一时间,田源进入西双版纳考场,夏建国进入延安考场,夏建红进入安徽凤阳考场。
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录取一波三折
在北京那个普通的四合院,田家和夏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俩天后,孩子们将会从遥远的地方,向他们打来长途,来汇报考试的结果。
他们同五百七十万个普通家庭一样,期盼着好消息的出现,二十七万个家庭,将有幸成为大学生的家庭。
每个走入考场的学生,都在努力拼搏,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但是也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用上自己的准考证,有的因自己的基础太差,没有勇气踏入考场;有的因为没有路费,不能赶往县城;有的则因耽误了行程,没有进入考场。
这一夜,有的人紧张兴奋,有的人彷徨忧愁,有人感叹无助,他们在电灯下、油灯前、星光下,以不同的方式,度过这一天。
举世瞩目的高考,终于在寒冬中结束,全国各省市的邮电局,都被挤得人满为患,各地走出考场的考生,纷纷挂长途电话或写信,向家里汇报考试成果。
这一天,田源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高考成果,他自以为自己的发挥特别好,尤其是作文,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把内心的压抑一扫而光。
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田志远听到后,内心有一阵不安,就在田源为自己的高考作文,志得意满之时,夏建国的高考作文,率先得到了好评。
他写的是《难忘的一件事》,写的是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足球赛上,遇到邓小平的事,文章充满激情,表达流畅,堪称是一篇佳作。
这篇文章,理所当然被评为满分作文,并且被看作是作文优秀的典型,上报陕西省教委招生办。
田源的作文,却被判为零分,并且作为问题作文,上报到云南省招生办主任的案头。
文章题目为《攻书莫畏难——我想当个小司马迁》,其语言犀利,思想深邃,抨击时弊,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的言论,也有一些对现行政策颇有微词,他的文章,引起了业界老师们的争议。
最后,组长为保险起见,暂时先按零分处理,立即上报省招生办。
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夏建国在陕北延安乡村劳动的时候,看到别人的通知书都到了,而他的却没有消息,他就感觉不对劲。
就在十多天前,他还乐观地估计,自己的作文是状元,那么他的成绩应该不错,他是有可能考上的。
他急匆匆地跑到县招生办,招生办的人告诉他,分数够了,但政审没过,他问什么时候有结果,那个人说,已经把情况上报给省里和教育部了。
他怀着一线希望,问要等多久?招生办的人说,听说省里也做不了主,报中央了。
夏季国听了,转过身,默默往外走,他想自己的出路,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有正确的前进方向,自己才会有出路。
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国家没有辜负这些青年
而在西双版纳的田源,此时也是坐立不安,他看到周围的人,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自己这边,却毫无动静。
他的内心也极度不安,他再也忍不住了,走进县招生办看看情况,招生办的人告诉他,他的分数不够,没有被录取。
田源不相信,他要查分,招生办的人告诉他,今年不能查分。
田源禁不住大声说,我考的那么好,怎么能分数不够呢?我一门一门地估过分了,肯定是弄错了,招生办主任告诉田源,他的作文为零的情况,这样,总分到了录取线以下。
田源不明白,自己那么好的文章,怎么会是零分,他找谁去说理去?他气冲冲地走出云南省教育厅,这破大学,不上了!
夏建国给家里打电话,告诉家里,政审不过关的消息,他还安慰父母,自己要为四五运动平反。
没想到,教育部传来好消息,教育部对学生的政审问题要松绑,这个不能作为选拔考生的条件。
高考,给了普通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十
录取通知书姗姗来迟
夏家的两个孩子,都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夏建国被北京大学录取,妹妹夏建红,被安徽医学院录取。
而田源,因为他的试卷,前几天,才被教育部改判,而此时,全国高校录取工作已经结束。有些学校都已经开学了,所以,他只能走扩招系列。
最后,田源被景洪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录取了,田源的理想大学是北大历史系,现在却是景洪师范大学,落差太大了,田源不想去念,他还是要呆在了西双版纳。
夏建红,因为刘金锁不去上大学,她也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她要和刘金锁一起努力,改变安徽小岗村的面貌。
就这样,几个有志青年,他们心怀一腔抱负,因当时的政治环境,虽然经历过一番周折,但仍然被大学录取。
这几个青年,有着不同的理想,他们从同一地点出发,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不同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