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收藏古代雕版20余万片。北京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文物、文献资料20余万件。文明的记忆存在于我们一饮一啄的日常生活中,也凝结在那些精美的器物上。虽然大部分文物已经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悄然逝去,但总有一个地方一直默默地为我们保留着文明的印记。这就是博物馆。
1925年,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藏品180多万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2年对外开放,藏品200多万件。艾米尔塔什(冬宫)博物馆1852年对外开放,藏品270多万件。卢浮宫1793年对外开放,藏品40多万件。大英博物馆1759年对外开放,藏品800多万件。博物馆的出现是为了赞颂理性的光辉,也是为了表达知识的力量;是为了收藏人类的集体记忆,更是为了激发人们创造新事物的灵感,推动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当记忆幻化为梦境,便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随着博物馆大门的敞开,记忆正在一件件藏品的端坐中慢慢苏醒。透过博物馆的瑰宝珍藏,今人的智慧与先人的记忆在时空中交错,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让更多的文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博物馆精心收集来自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每一件艺术品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梦想。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世代的传承中,凝聚了民族的血脉,也将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连接在一起。
博物馆里蕴藏的艺术世界,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灵感的宝库。由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的琉璃耳杯,激发了艺术家杨惠珊的创作热情,鼓舞她走上了琉璃创作的艺术历程,进而推动了现代琉璃工艺的新发展。琉璃文化的历史断层,给艺术家很大的切身之痛。博物馆给人们传递的信息,是我们的过去是什么,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未来是什么。今天,在上海琉璃艺术馆里,每天都会有许多的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在这里观赏学习。艺术创新的萌芽,就这样在博物馆里不断孕育。
博物馆作为科普的课堂,向我们展示了无限美丽的自然世界。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以及中华先民特有的发明智慧,在这里我们可以再现灿烂的夹缬技术,探寻中国白瓷与青花的制作秘密,重现雕版印刷的辉煌。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业科研基地里,科学家们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丝织品的修复与研究工作中,让古代丝织品恢复光鲜亮丽的同时,也在努力揭示古代丝绸工艺背后暗藏的奥秘。
丝绸本身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古代成就的综合反应,有许多技术都可以拿来为今天的织造技术所用。所以,我们去挖掘中国古代的一些特有元素,相信能在今天的生产和消费市场里产生很大的效益。今天的博物馆,正在用它特有的陈列语言,通过对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揭示工艺原理和技术发展的脉络,开启文化遗产中的集体记忆,启迪青少年的科技之梦,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博物馆作为市民的休闲空间,越来越重视发展社区公共关系。通过博物馆人的持续努力,到博物馆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博物馆与家的距离正在不断地被拉近。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让近20亿人走出家门,走进博物馆。民众公平享有文化成果的权利得到充分体现。从民众一个个鲜活的表情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文化遗存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在时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更是让博物馆和家融为一体。它们的建设,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也有效地改善了博物馆所在社区居民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本民族、本社区的文明传统,成为守护和传播本土文化的生力军。在浙江安吉,人们通过生态博物馆,充分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博物馆是社会发展的工具箱和实验室,能激发出强烈的文化自觉,让人们从自己的文化与生态记忆中获得新的力量。
博物馆不仅是欣赏文物与艺术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更是思想与梦想的孕育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博物馆的实践操作中获得灵感,梦的种子开始萌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