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食记:河漏子与大辣酥

作者: 木子罗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06:25 被阅读401次
水浒食记:河漏子与大辣酥

放在案头上的水浒许久不翻,已有生尘的感觉。昨夜无聊,顺手一翻,恰好翻到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那一段,其中:“庄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那狗肉,蘸着蒜泥吃,一连又吃了十来碗酒。”呀,我虽不吃狗肉,但粤语有道:“狗肉滚三滚,神仙也站不稳。”想着狗肉蘸蒜泥,我竟也坐不住了。

我看书向来不太挑拣,什么书都会好奇看一看,基本不会先入为主,凭第一感觉便放弃一本书。就算是种花养鱼,或者网络言情之类,也总要浏览一下,若是觉得实在太无趣才会放弃。

或许是天性不专一,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知道,结果到最后的结果便是一无所成,对事物都只是懂个皮毛,看个热闹而已。

别人看《水浒传》,大都是奔着好汉聚义,兄弟情深,最不济也围观个打架看个热闹。如今到我手上倒好,一本书被翻得掉皮,脑中除了熟狗肉,却也只记得黄泥岗上用来送酒的枣子,浔阳江边用金色鲤鱼做的鱼辣汤,还有武松被刺配后,施恩送的那两只挂在枷上的熟鹅……

自以为《水浒传》中全书最诱人的章节当属第二十四回 。这回说的是:“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且不说书中人物对白精彩,那王婆略施妙计,甜言说诱,便能教唆织女动凡心,嫦娥寻配偶的本事,只说这章节中提到的食物,便教这节一下子便都色香味俱全了。

粗略一数,这节说的阳谷县上卖熟食的便有徐三卖枣糕,武大卖炊饼,王婆卖茶。西门庆只来王婆铺子转几圈,王婆给他弄的几款汤茶,无论是甜的和合汤,辣的姜茶,酸的梅汤,还是解渴的宽煎叶儿茶,都让人感到王婆话中有话,杯杯茶都暗有玄机。

最精彩的食物当属王婆回答西门庆问话时说的“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

河漏子是为荞麦面饸饹,是用一种像机床模样的工具,把和好的面团轧成滚圆长面条,直接进开水锅煮熟。我对这个倒没疑问。

大辣酥,有人说是像千层酥一样的酥皮食品,但又有说法这大辣酥不是点心,而是酒,蒙古人称酒为大辣酥。大辣酥是蒙古语,这是蒙古人统治中原时带来的名词,此词在元代颇流行,只是到明代随蒙古族统治的结束才逐渐式微。酒,的确是用水烫热比酥皮用水烫热更合理。

书中王婆说的是要用油拖蒸河漏子,水烫大辣酥,按理说像河漏子经蒸过,就不必再油拖,酒经水烫,就不可能同时具有热烫、温和的两种情况。

疑惑间,一查,发现有学者认为王婆的这句风话其实是用饮食来比喻武大郎夫妇,一个软如饸饹面好欺负,一个像酒火辣醉人。说这是王婆招惹西门庆“入港”的疯话。

还是喜欢钱钟书先生的解释:“这是一句玩笑话,也就是西洋修辞学上所谓Oxymoron(安排两种词意截然相反的词语,放在一起,借以造成突兀但是相辅相成的怔忡效果),像新古董novelantiques便是。”

真是有趣!

相关文章

  • 水浒食记:河漏子与大辣酥

    放在案头上的水浒许久不翻,已有生尘的感觉。昨夜无聊,顺手一翻,恰好翻到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那一段,其中:“庄家连忙取半...

  • 酥食记

    午餐,香菇炒鸡胸肉,白菜汤。用的是干香菇,口感不如新鲜的香菇。 晚饭,绿豆粥,清炒蒜薹。一直不知道蒜薹怎么做好吃,...

  • 酥食记

    这是一个早起的日子。 早饭,油条,楼下早餐店现炸的,特别酥脆;豆浆,黄豆加牛奶一起榨的,有股奶香味;鸡蛋,就是普通...

  • 食辣记

    说到川菜,各位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八成是这道——鱼香肉丝。 这道菜,怎么做的都有:加笋的,加胡萝卜的,加木耳的,加...

  • 食辣记

    吴椒嗜辣如命,无辣不欢。 在我所有的朋友里,吴椒比谁都爱吃辣。尖椒剁椒干辣椒,泡椒米椒朝天椒,只要是她觉得辣的,她...

  • 食辣记

    我从小便喜欢食辣,周围的人也少有不喜欢辣的,可谓无辣不欢。 可如果深究起来,我有一段时间完全不吃辣,确切的说,是怕...

  • 食记——雪花酥

    转眼间要过年了,这段时间在某宝上买了一些材料做牛轧糖,雪花酥,算是年货吧。 买的坚果没有到就用的熟花生。 这些都是...

  • 双城食辣记

    忘了在哪儿看到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十几岁前常吃的味儿会形成味蕾的长久记忆 形成传说中记忆的味道。从记事起我妈就极爱吃辣...

  • 食色

    玉口香迁色聚燃,酌清脆食辣松甜。 红酥里凝团余雾,白衣绸纹品上前。

  • 罪过啊

    辣辣的香肠! 干脆面! 不知道啥!香香的,酥酥的,有芝麻,红枣啥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水浒食记:河漏子与大辣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kk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