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读书感悟)
最近完整读完的一本书是《早起的奇迹》,内容不多,通俗易懂,上个月带娃旅行的间隙用Kindle解决的。这本书本来是我过往不会翻阅的类型:励志,通俗,行动指南。我比较偏爱哲思,专业,或者发人深省的书,但在老公的几番推荐之下,且人家看完书真的坚持每天很早起床,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
我漫不经心的读着,开头是作者讲述自己极其戏剧化的经历,确实不一般,但感叹一下也就过去了,没有找到什么共鸣。开始认真是因为书中作者引用的一句话,触动了我。
”你的成功水平很少能超过自己的个人发展水平,因为你是什么水平,就会创造什么水平的成功。“
我盘算了一下,如果我想要的成功是10分的话,我的能力是几分呢?我想目前我只能看到5分。于是,我加速翻开后面的内容,看看“早起”到底能为我的个人发展水平带来什么?
书中介绍的方法叫做“人生拯救计划”S.A.V.E.R.S.,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步骤,在此我不一一剧透了,只说对我最有价值的部分,第三个字母V,visualization,内心演练,把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描述出来。我真的按照书里的步骤去做了。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暂时忘掉逻辑,忘掉极限,抛开实际。”
“你不需要精心构思一个所谓的终极目标,只需要认真思考最想要什么。”
这些提示,每个都很重要,每个都是我的枷锁。上大学的时候看过《秘密》那本书,当时很欣喜的以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后来也想过自己想要什么,但想来想去也没有起什么作用,便得出一个结论:太扯了。
这次和上次不同的是:不评判。“你想的太好了。”“哪有那么容易。”“很多东西已经来不及了。”“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些头脑中的声音通通左耳进右耳出。
我想到自己住所的样子,自己的样子,朋友的样子,理想的工作,家庭氛围,旅行计划,生活状态……我越来越激动的去畅想,它们缓缓的从我内心中流淌出来,清晰而具体。
这个发现让我怔了好一会儿。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对生活没有渴望,而是从来没有真的笃定它们会实现。马云说:不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从来没有真心相信过,也从来没有坚定的为之努力过。
很多年前看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其中有一个“习惯”是”以终为始“,现下突然理解了这种基于“个人愿景”的时间管理方式。你不用再去分析什么是重要的、不重要的,紧急的、不紧急的,应该的、不应该的,制定严密的计划,再被各种事情扰乱。你要做的只是想着那些令你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画面,自然知道该如何使用你的时间。
现在,我每天早上都会认真看一遍我的“愿景”,然后开始为提升实现愿景的能力而耐心积累。我的生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比如放下手机变得容易起来,因为,有其他更加吸引我的事情等着我:努力离那些激动人心的自己和生活越来越近。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即便最后我没能全部实现它们,或者因为眼界的提升而改变了它们,都没关系,因为有理想,每天笃定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本就已经实现了我关于如何生活的理想。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每个人看见的东西都不同。这就是读书的趣味。这本平平无奇的小书,并没让我早起,但对我来说是一架桥梁,带我跨越了世界上另一种最远的距离:“知”与“行”。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3)篇 1363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