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回望(西行纪游之一)
2019年春节在西安度过,故有乾陵之游。
车行渭北平原上,导游提醒游客向车窗左侧看,指着不远处平地起的一座长土丘说,这就是汉刘邦的长陵。
俗话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十三个朝代多数皇帝都把身后交付给了八百里秦川。唐代20位帝王中,有18个埋在了关中平原北面与黄土高原交接的山梁上。这些帝王陵寝在建制上分为凿山为陵和覆土为陵两种。其中,乾陵规模宏大,体现了典型的依山为陵的特色。

乾陵所在的梁山,高约千米,有三个主峰,最高峰坐北,另两座浑圆对称的山峰在南边左右分列,三峰形态恰似头北足南、仰面躺卧的女性的头颅和双乳。这墓穴选在了头部山峰的正中位置,而南面的双乳峰,就成为进入陵寝的阙门。
走进乾陵,遥远的大唐气象迎面扑来,并被一股强大的气场深深折服。首先在于它的宏大,据考证乾陵仿长安城规模建制,分内外城,外城长40公里,建筑378间,今仅存内城,而内城中间的阙道就有4.9公里。二是各类石雕造像雄奇刚建之风震撼人心。通向乾陵核心区的长长司马道两侧间隔立着高大的石人、石马、石兽、石鸵鸟,夸张又传神。守门的一对巨大石狮,狮毛振起,仰头向天,线条饱满,形体超美,摄人魂魄。而六十一蕃王石像尽管惨遭断头,从残留的形体衣袂线条上,亦能再现昔日盛唐万邦来朝的盛况。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块无字碑。

无字碑位于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遗址前。该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8米,重约百吨。围绕无字碑观看,但见圆首方砆,碑头刻有八条缠绕生动有力的螭龙,碑身两侧各刻有一幅升龙图,碑座阳面正中线刻有一幅狮马图。碑体高大雄浑,气势如虹,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把中国历史上惟一女皇帝武则天的霸气雄才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在无字碑左侧还立着另一块武则天亲自撰写的碑,却少有人关注,即武则天给丈夫唐高宗立的述圣纪碑。乾陵比较奇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墓。先入葬的是唐高宗李治,后入葬的是他的皇后,也是大周皇帝武则天。因为武则天名气实在太大,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乾陵是武则天的陵墓,其实那里还躺着默默无闻的李治。
当我下山离开乾陵,回头凝望,乾陵这个酷似酣睡的美人再次盈满双目,不禁引人思接千载,遐想不绝。
武则天给丈夫高宗选择墓址和兴建非常用心,我猜想,她早就在给自己的百年后做打算。据说唐代有名的两个阴阳术数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都奉命选址,二人先后勘定墓穴,一埋入一枚铜钱,一插入一支发簪,最后发现那发簪竟然插入了铜钱的方孔中,吉穴就这样定下来了。抛开这略显不经的传闻不说,单就乾陵所在的山体——梁山的地形,再不懂阴阳地理的人也能看出,在这里筑陵,有着显而易见的道理。

而墓穴的建造更为神奇。在唐朝皇帝十八座陵寝中,被盗挖的有十七坐,乾陵是唯一保存完整没有被盗挖的皇帝陵。高宗殉葬品用去了国库三分之一,武则天殉葬品绝不会低于这个数,举世瞩目的《兰亭序》真迹很可能在其中。后世觊觎者众多,大规模的盗挖就有三次。黄巢起四十万义军漫山开挖,竟然无功而返,只留下如今的黄巢深壕。五代时期的孙韬把十七座黄陵逐一开挖,并把出土文物登记造册,唯独挖不开乾陵。民国时期的军阀孙连仲动用了一个整编师,枪炮炸药也没能找到乾陵墓道的入口。足见这个女人死后和生前同样厉害!
历史上这位嫁给父子任皇帝,又生下两位皇帝,自己又当上皇帝的女人,注定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在宫廷斗争中先后杀死亲生女儿嫁祸于人,杖杀有谋反嫌疑的皇太孙和公主,利用酷刑,重用酷吏,养男宠,等等。另一方面,兴科举,薄田赋,劝农桑,慧眼识人,狄仁杰这样的名臣都甘为其用。其执政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其功绩远超大唐其他男性皇帝。或许被誉为一代开明君主的李世民有一比,而李世民不也是发动宣武门政变,杀兄逼父窃取的皇位吗?历代统治者哪有几个光明磊落的斯文之辈?在封建男权长期统治和儒家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下,人们对这位女皇是否存着偏见?

遂想起武则天的几个故事。
太宗皇帝得了一匹狮子骢烈马,悬赏千金也无人能够驯服,14岁的武才人跟皇帝要了鞭子、锤子、匕首三样东西,竟然制服了烈马。这样与众不同铁腕性格注定后来走向权利的顶峰。据说,唐太宗深知武才人绝非等闲之辈,身后留下她必生祸端,便在临终前招才人于病榻前问:我百年之后你有何打算?意思是让其殉葬。武才人立即答道:臣妾愿意出家,守着青灯古佛,一辈子为陛下祈福冥寿。于是逃过殉葬,出家感业寺。
当然,武则天更有柔的一面,很早就喜欢她的《如意娘》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我想你想的泪眼模糊红绿不分(红、绿原本是反差最强烈的颜色,如红绿灯),你如果不信我近来流下多少泪,请开箱看看泪痕斑斑的石榴裙吧!正是这首“母后”赠“儿子”的诗打动了男主角李治,不久就将其从感业寺迎娶回宫。诗言志,有几分机心,也有真情倾诉。另外,我喜欢龙门赋诗夺锦袍的故事,皇帝亲自设坛赛诗,推动诗歌发展,有唐一朝除了武则天绝无仅有吧。我深爱的唐诗尤其今天格律诗的确在武则天时期才得以定型,走向了盛唐。
骆宾王为反对武则天篡夺李家江山,给造反义军写了《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当武则天读到:”入门见嫉,峨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几句时,不但不生气,而且长叹一声说,这样有才之人不为我朝所用,宰相失职矣!可见其对人才的渴望和包容,令多少须眉男儿汗颜。

单说这无字碑之谜吧,历来史学家争论不休,聚讼纷纭:其一,德大说。武则天德高望重,书已难表;其二,自惭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自感不书为好;其三,称谓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因难定其称谓,干脆一字不铭;?其四,遗言说。武则天留有“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遗言,等等。至于真相如何,后人很难得知,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实答案正史没有记载,恐怕只要墓的主人自己说得清楚。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将名字镌刻石上想不朽者,可能早已焚毁和遗忘,武则天将一座无字之碑矗立在后人心中,一任后人评说是非功过。人们会一直猜想下去,自然不会忘记她。也许,正是武则天的高明之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