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民国时期的几个女作家的某些风格。杨绛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三毛的”我笑便笑靥如花,我哭便像个孩子”;林徽因的“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不慌不忙中学会坚强”;最后就是张爱玲的活出自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兼容性。今天的我想以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说我看到的这四个人。
杨绛
书读得太少想得太多这句话是杨绛先生对于现在年轻人状态的解释,诟病仰望天空却未脚踏实地的现状。《我们仨》中的杨绛,不枝不蔓,行动上的应接不暇返程于钱瑗和钱钟书,力不从心没有将热情与责任消耗殆尽,行将就木的耄耋之年白发人送黑发人”此生唯一杰作”爱女钱瑗,两年之后相濡以沫的丈夫撒手人寰,接憧而至的病痛与心灵折磨正在侵蚀着杨绛先生矍铄的精神。“我还得留下来打扰残局”,一句话有千钧九鼎之力支撑着杨绛先生,任重道远的背起行囊整理他们生前的作品,93岁高龄出《走在人生边上》最后安详平静的去另外一个地方寻找钱钟书和钱瑗。
杨绛我很喜欢她淡如水的处事风格,“世上本没有单纯的快乐,也没有童话般的结局,所有的快乐都夹杂着悲伤”。对待诱惑安静的心,拭去繁华,潜心写作;所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瞬间转瞬即逝。钟鸣鼎食的出身,如沐春风的教育,不栉进士的才华,最主要的是不徐不疾的作风,对待诱惑浮华保持安静。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是我读三毛的教材。最想说的是三毛本人以及必不可少的荷西。
根据课本对撒哈拉沙漠的描摹,三毛拿出了前所未有的笃定决心探路。物资匮乏民不聊生的撒哈拉三毛过的趣味恒生,房间的破烂不堪,撒哈拉威人的肮脏邋遢,竭泽而渔买椟还珠,锱铢必较吹毛求疵;这些都没有稀释三毛对待他们以及生活的热情。最让我焕然一新的是《哑奴》,在没有人权的撒哈拉,三毛和哑奴成为了朋友,经常接济经常鼓励,”我的身体不是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奈何政策以及封建等级的枷锁,最后依旧无济于事。遗憾的这个不是《肖申克的救赎》,冲破自由在当时的撒哈拉对于哑奴一个人来说还很渺小,但是我看到了一个内心可以强大到无需问候的哑奴以及充满爱的三毛。
很多人一直无法理解三毛,这更加映衬荷西的真挚。三毛决定去撒哈拉,荷西默默收拾行李伴随;在撒哈拉栉风沐雨的工作,养活三毛提供她浪漫的资本;荷西对三毛的爱平凡却伟大,三毛的流浪不言而喻,“没有理想走在哪里都是流浪”,不顾一切的倔强女子因此跟随这个愿意陪她浪迹天涯海角的默默奉献的男子共度此生。清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在深山荒野的一晚,即使惊心动魄三毛也不离不弃;在符咒的痛不欲生下荷西始终如一伴妻身旁;这算不算琴瑟在御岁月静好?“飞蛾扑火是一定是快乐幸福的”。良辰美景怎能虚设?奈何荷西的英年早逝,三毛也结束了这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去了另一个世界。
三毛在荷西面前俨然孩子,乐观地深信绝处必定逢生的三毛在三毛面前笑便笑靥如花,哭便像个孩子。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三毛“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找一个懂自己的荷西,竹篱茅舍也胜过宝马香车富贵荣华。忽然想到王国维评论纳兰容若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人,书,画不是喜欢其本身,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三毛果断随性,摆脱束缚只做自己值得我此生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