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平凡的中年老男人——豫让,因为他而留名青史。他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智瑶的一生。
一,年少有为,继承家业
一表人才,精于骑射,多才多艺,能文善辩,强毅果敢。这样优秀的青年,继承家业并发扬光大是大部分人的共识,当然他的前半生也没有让人失望,家族在智瑶的带领下,智氏家族开始了第三次的腾飞。年轻的他也是一个有理想的有报复的爱国人士。身为国之卿士,以国为重,继续晋国的争霸行动。
二,励精图治,为恢复晋国霸主地位而奋斗
为了重现晋国的霸主地位,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攻略齐郑,图谋卫国,其中最让人佩服的一件事就是图灭夙繇,《老子》三十六章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智瑶深得其精髓,他想图谋夙繇,但是山路崎岖不利行军。便命人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并通知夙繇国君派人来取,为了运输钟而派人修路铺桥,结果,路一修通,只要就率军攻破夙繇,智瑶完成开疆拓土之功。
攻灭中行氏和范式扩大家族土地,因为智瑶执政时期南征北战,周边小国纷纷归附,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又近了一步,但是,晋国的内耗太多严重,要想真正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就必须增强晋国国君的势力,才能在国君主导下一致对外。他便要求四卿献地,这也是他败亡的开始。
三,英雄的宿命,凄惨的结局
智瑶联合韩魏攻打赵时,赵派出使者游说韩魏,并提出唇亡齿寒的道理,最终,韩魏反水,智瑶败亡,智氏家族被灭。然后就有了失意老男人豫让为报知遇之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美名。
天欲其亡,必令其亡,英雄之道,先狂后亡。
智瑶有英雄的特质,但是也逃不脱英雄的宿命。智瑶的败亡也是有必然原因的。
其一;狂妄自大,有一次,智瑶和韩康子,魏桓子在聚会,期间依仗自己的身份侮辱韩康子,当别人好心提醒他要警惕他人的时候,却自誉为大难,别人不敢给他带来大难。
其二,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当时有人劝他,‘一个人屡犯过失,结下的冤仇不在明处,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不加防备。’君子能在小事上谨慎,才没有大患。今天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同时羞辱了对方君相二人,让他们蒙受耻辱,您还认为他们不敢报复,恐怕不大妥当吧!就连黄蜂蚂蚁都能害人,何况对方是一个强大家族的族长和总管!”可智伯不听。
其三,贪婪强势,讨要他人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都选择忍让,以便让他更加骄横,骄横便会轻敌,而失去土地的人会因为怨恨他而相互亲近,这就是败亡的前兆。《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其四,口无遮拦。在赵襄子拒绝了智瑶的无理要求之后,智瑶联合韩魏共同讨伐赵,并引水灌城,然后还当着韩魏两位家家主的面说了一句:"我今天才知道,水攻可以亡人之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为韩魏两家的封地都有大河流过,今天可以用水攻灭赵,明天就可以用水来灭他们。这个时候韩魏反叛之心更加坚定。
从智瑶的一生,可以学到很多人生道理,司马光对于智伯的灭亡给与了最准确的回复。并对德与才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智伯之亡,是亡于才胜于德。才和德是两回事,但是一般人分辨不出来,都通称为贤,这就是看错人的原因。
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才德皆无的叫愚人,德胜于才的叫君子,才胜于德的叫小人。取人之术,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宁肯得愚人,也不要用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则善无所不至;挟才以为恶,则恶也无所不至。愚者虽然也想干坏事,但是智力不能周全,力量不能胜任,就像乳狗咬人,很容易就把它制住了。小人呢,智足以逞其奸,勇足以决其暴,这是如虎添翼,为害不浅!
五好青年智瑶的下场其实早就被预知,当时智宣子选择立智瑶为家主时,族人智果反对,因为他知道智瑶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有一条致命的缺点,就是不仁义。有如此优秀的才干,必然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但是无仁德之心,强力去驾驭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我们作为普通人,通过读历史,并不是看一个人的过往,也并不是哀其不幸,而是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们的过往,对照自己的言行,反思改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