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里有这样一段话: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与你对着干,
从而你可以学习如何放手;
他不听话,
从而你可以学会聆听;
他有拖延症,
从而你可以学会欣赏静止时的美;
他老忘事,
从而你可以学习摆脱对于事物的依恋;
他过度敏感,
从而你可以学会理智;
他总是心不在焉,
从而你可以学会专注;
他敢于反抗,
从而你可以学会打破常规思维;
他感到害怕,
从而你可以学会相信宇宙的力量。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使你学会,
这一切不是关于孩子,
而是关于你自己。
这段文字如果在我学习之前看到,我可能没有感觉,甚至还会觉得作者说的不对,“对着干”、“不听话”、“拖延症”、“老忘事”、“过度敏感”、“心不在焉”、“敢于反抗”、“感到害怕”。这不都是孩子有问题吗?怎么还说是我的幸运呢?
在学习成长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孩子的这些行为和状态,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一切不是关于孩子,而是关于我自己。因为孩子的这些“问题”我都遇到了,并在我身上发生了“化学”反应。
他与你对着干,
从而你可以学习如何放手。
如果你对他总是以家长的姿态居高临下,什么事都要他听你的。那么,总有一天,他会开始反抗。
我的孩子从10岁时就开始跟我对着干,我刚开始的方式就是硬碰硬,结果弄得两败俱伤。
后来我学会了放手,他才渐渐变的温和,亲子关系才恢复到和谐状态。
孩子就是你行为的镜子,你对他温柔以待,他也会对你温柔以待。
他不听话,
从而你可以学会聆听。
他开始叛逆时,我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我只看到他行为上的问题,并没有考虑他问题背后的原因。
比如,他小学5年级时,第一次迟到了,在我的催促下去了学校,那时第一节课已经开始上课了。
第二次他又赖床,又迟到了,他说什么上午都不去上学,非要让我给他请一上午的假,我威逼利诱,他也不去,气的我直哭。
我当时特别生气,迟到了就只耽误第一节课,去不就行了嘛。为什么非要请一上午的假呢?这不是耽误学习吗?
我问他,他也不说,就是把被子盖住头,不理我了。
我没办法只能给老师打电话解释、请假。
我气的上班去了,正好他爸爸下夜班回来,就跟他聊天。
问他为什么非要请一上午的假?他说,以前迟到了,进教室的时候,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盯着他,他不好意思。
原来是这个原因呀。可是我根本没有耐心聆听,只盯着他迟到的行为,指责他为什么不早起?为什么不上学?我对他的指责、催促,让他对我关闭了心门。
我开始改变,我开始温柔的询问,耐心的聆听,你不说我也不强求,你愿意说我就欢喜的听。
我在聆听的时候也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单纯的听,我会用“嗯”“哦”“是吗?”“这样啊”“太有趣了”来回应他……
特别是初三的那段紧张的复习阶段,他有时会请求我帮他请半天或一天假,他想休息一下。我会尊重他的要求,我就帮他跟老师请假。
我觉得与其在家休整一天,总比在学校心不在焉的学习强。学也没学好,休息也没休息好。
这也是因为他过去不听话的行为,让我学会了聆听。
聆听他的需求、聆听他的心声。能让他在紧张的学习时,可以有片刻歇息。
他有拖延症,
从而你可以学会欣赏静止时的美;
我是个急性子,偏偏孩子是个慢性子。更可气的是,我越催,他越慢!
孩子上的幼儿园就和我家一墙之隔,走2分钟就能到。但是孩子每天上学都会拖延时间,拖延到不得不出门时,他就用脚量着步子走。
这样说,可能你们还是没有画面感,我再详细说明一下他是怎么去学校的。
他用左脚的脚后跟挨着右脚的脚尖,再用右脚的脚后跟挨着左脚的脚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用他的双脚当尺子去量家到学校的距离。2分钟的路程,他生生要花掉20分钟。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理解这种“拖延”行为。直到若干年之后,我才释怀,我才学会了等待,在一旁静静地等,不发表意见,接纳他的一切行为。
我的耐心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他总是心不在焉,
从而你可以学会专注。
他学习偏科,就是因为不喜欢的学科,他一点都不用心,总是敷衍了事。
后来我回忆我以前学习的时候,也是不喜欢的学科就不用心。
于是,我开始突破我的短板。
我其实很社恐,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更不喜欢多说话。只能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面前表现自如。
于是我报了演讲班,参加了全国演讲比赛,还获得了全国亚军。有了这样的经历,让我不再社恐。
我以前最不喜欢写文章,但是当师父创办写作营时,我果断的报了名。写作的这30天,我是非常专注的对待,所以我写出来的文章,连我的朋友都不相信这是我随笔写的,以为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
如果我在写的时候不够专注,我是没办法感受到自己内心世界的。
也正是因为孩子,让我学会专注。
他敢于反抗,
从而你可以学会打破常规思维。
孩子反抗,我们通常会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但是,我想跟大家说,孩子“叛逆”,说明他是个正常的人!
如果孩子不用所谓的“叛逆”行为跟你对抗,那他就会把这种委屈、不舒服、矛盾的心态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比如:抑郁症、狂躁症,甚至自残、zisha。
在网上、甚至我们的当地,听到多少孩子zisha的新闻,听的就心痛。
因为我一直在学习心理学,认识几位心理咨询师,见到很多非常漂亮、帅气、成绩优异的孩子,得了抑郁症、狂躁症的。
当孩子真的到了这一步,休学是必然,你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走出来,等待的时间有可能是1年,也有可能是若干年。
那时再后悔都晚了!
所以,当孩子敢于反抗时,我们要打破常规思维,采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陪伴他。
孩子的问题是我们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孩子的问题又反过来让我们反思,反思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因为想让孩子变好,我们又开始学习,学习让我们看到事情的本质,找到自我成长的方法。
孩子就是让父母觉醒的,让父母成长的。
所以,“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