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山市源潭镇浒山湖畔,一株历经五世纪风雨的古皂荚树正以残躯演绎生命奇迹。它的年轮里嵌着正德年间的晨露,枝桠间悬着康乾盛世的月光,510载春秋在龟裂的树皮上刻下比人类文明更悠长的年谱。
这株雌性皂荚古树原是雌雄双生的连理枝,清中期惊雷劈裂了它的圆满。半爿残躯倔强生长,中空的腹腔渐成鸟兽栖所,腐木深处萌发新枝。2016年秋的轰然倾覆,让仅存的弧形树皮如新月悬于天际。古树保护专家胡一民团队以钢管为骨,为这具"植物木乃伊"重塑身形——倒伏的主干化作盛接天露的树舟,两个穿心空洞竟成观天鉴地的自然之镜。
古树修复现场堪称生命与时间的艺术展:钢管支架与腐朽木质构成后现代装置,雨季时树洞飞瀑与钢架共振出自然交响。村民们仍遵循古礼,在寒露时节收集长达尺余的皂荚,这些天然洗涤剂裹着草木清香,将先民智慧延续至今。
这株半死半生的古树,恰似中国乡土文明的隐喻——断裂处萌发新芽,腐朽里孕育生机。建议在实施科学养护的同时,建立自然教育课堂,让古树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传承生态智慧的活态博物馆。当我们仰望这截残存十五米高的"时间纪念碑",应读懂年轮里的人类训诫:所谓文明传承,不过是学会以树的姿态谦卑生长。
当109米高程大坝开启泄洪闸门的刹那,万吨湖水裹挟着五百年涛声奔涌而下。轰鸣声震得下浒山老街青石板微微颤动,却惊不醒古皂荚树年轮深处的旧梦——那些帆樯林立的漕运岁月,那些浸透皂角清香的捣衣晨昏,都在树洞的穿堂风里碎成粼粼波光。
新建的跨湖大桥如银梭横贯碧波,恰与古树残躯形成时空坐标的两极:一端指向智能建造的钢铁森林,一端延伸着年轮镌刻的生态密码。泄洪道奔腾的白色巨龙,与树洞倾泻的银色飞瀑,在某个暴雨倾盆的午后竟遥相呼应,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与草木顺应天时的智慧,谱成山水之间的二重奏。
建议在古树保护区设置声景装置:录下大坝泄洪的轰鸣、皂荚落地的脆响、修复钢架的震颤,让来访者触摸时间的不同质地。当旅游公路载来如织游人,愿他们能在古树空洞前驻足片刻——那里盛着的不仅是八担天露,更是一湖被科技加速的时光里,我们集体遗落的生命原浆。
暮色中,最后一道霞光正从钢架支撑的树洞穿过,如同穿过历史望远镜的目镜。此刻的浒山湖,古树年轮里的明代水驿与泄洪道上的现代虹桥,在粼粼波光中完成了一场无声的文明对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