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由我》的作者梅耶说:“我生命中每一个十年,都比上一个十年更好。”
可见,每个人的毕生追求就是一年比一年变得更好。
《自知》的作者说:“每个人都拥有变好的力量。”
《自知》的作者朱建军,是著名心理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内最早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和最知名的咨询师之一,从事心理咨询30多年。
如何让自己变好?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在《自知》一书中。
01 学会引流,放大优点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有优点。
但在一个喜欢抱怨丈夫的妻子心里,想让她看见丈夫的优点,是很难的。
因为妻子一旦开始抱怨丈夫,注意力就全集中到丈夫的缺点,优点几乎为零。
《自知》的作者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两条能量河,一条是优点能量河,另一条是缺点能量河。
这个妻子也不例外,她心里也有两条能量河,不过,缺点能量河的能量很大,优点能量河的流量很小,并随时有被吞并的可能。
想要妻子重新看见丈夫的优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转移妻子注意力,不断挖掘丈夫的优点。
这么做,相当于在妻子心里筑坝,把缺点能量河截住,为优点能量河引流,才能改观妻子的看法,挽救丈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习惯关注缺点。
有一个朋友,刚刚升级为二宝宝妈,二宝哭闹、大宝不写作业、老公没空帮忙,让她整天处于焦虑之中。
她每次找我聊天,都说她自己快要崩溃了。
我非常同情她,就劝她尝试找一找家人的优点,暂时放过那些缺点。
没过多久,她很高兴地告诉我,找优点的方法让她摆脱了焦虑。
看了《自知》才知道,原来我不知不觉中使用了引流的技巧。
要想自己变好,就要学会自我引流,放大自己的优点。
同时,还要学会引流他人,帮助他人放大优点,和你一起变好。
02 懂得共情,体验感受
对于共情,很多人理解为,和对方做一模一样的事情,对方哭,陪他一起哭,对方笑,陪着一起笑。
有个同事的女儿,高考前夕,因为安慰过度紧张的舍友不成,反被舍友影响传染,导致自己高考失利。
最后,本来有望考上本科的她,只考上了大专。
同事一说起这件事就很伤心,说她女儿傻,好事没做成,却与舍友共情,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
其实,这样去共情是错误的,也不可能让自己变好。
《自知》的作者认为,共情不是模仿对方的感情,而是体验对方的体验,亲身感受对方的体验,但不被对方的体验带动。
作者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音乐大师约翰·克利斯朵夫去一个小镇,听当地的歌手卜德班希米拖演唱他的歌曲。
他不相信外形笨拙庸俗的卜德班希米拖会唱好他的歌。
但当他听到卜德班希米拖的歌声,居然能传达出他的歌曲思想时,就被征服了。
结果,卜德班希米拖得意忘形,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歌中加了一点自己的表情。
此举,让约翰·克利斯朵夫大为恼火,因为他只想对方去感受他的歌曲思想,而不是去更改。
共情,是去感受到别人的感情,又完全没有同样的感情,仅仅作为一种体验而矣。
只有这样去共情,才能让自己变好。
03 领悟中庸,进退有度
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对立面的约束,很容易走向极端,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一辆动力十足的汽车,如果没有刹车系统的约束,走在路上是非常危险的。
汽车的动力越好,刹车系统的要求就越高。
发动机和刹车系统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个对立统一的原则就是中庸的原则。
中庸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准则,古今中外,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大多数人把中庸理解成中间的位置,表现为不谦虚也不骄傲,半自信半谦逊,不偏不倚。
林语堂也是这么理解的,在他的“一半”赞歌中,就说过:“一半这样,一半那样。”
而曾国藩则认为,所谓中,不是在中间,一旦在中间,就僵化了。
他理解的中,是指当时当地的适当位置,这个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有时甚至会偏在一端。
拿破仑的理解和他十分相似,拿破仑曾说过:“我有时候像狮子,有时候像绵羊。我从政的全部奥秘就是我知道什么时候我要像狮子,什么时候像绵羊。”
这才是对中庸之道的正确解读。
这样来理解中庸,行动起来才可以进退有度,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
04 写在最后
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就是认识自己。
读《自知》,学会放大优点,懂得共情,领悟中庸,便可进退有度,让自己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