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吃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华民族在吃中更是国际上的大佬。中国菜名扬天下简直是想当然,也理所当然。林语堂在笑谈男人幸福生活时,就说到其中一个条件,说要有个中国厨房(也有可能指中国厨师)。
或许我们国人吃的秘密,就是在万千个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厨房中,大锅里,灶台上。就连我们的祖辈们在行军打仗中,铁锅是必带的。
在农村,一口大锅是家家必有的,厨房里要是没有“锅大师”。中国菜是不可能传承至今,流传甚广的。国人是不可能在朝代更替中,幸存下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儿孙们是不会刻上家的浓浓烙印。
在锅大师的手里,一口菜就是一口家的味道,就是一种亲情的感觉,就是宗族血缘的留恋。儿时自己也炒过几次菜,累的是满头大汗,慌的是手忙脚乱。但最后还是在母亲传授的口诀——先放油,再放盐,然后放菜下,完成了一道又一道菜。
先前总觉得母亲无非就是在家忙忙碌碌的,不怎么厉害。但是后来自己动手炒了几次菜,就觉得母亲真是厉害。有次母亲从外面回来后,给煮了包方便面,结果变成这是我吃的最好吃的方便面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特别香。)
以前奶奶家会在逢年过节之类的特殊日子包饺子,或者煮元宵,有时也会弄一大盆面、粉干和糯米饭。总之是全家人会在奶奶家聚聚,似乎不单单是为了吃一顿饭,也不单单是奶奶的厨艺表演,而是在大家一起的感觉。
有人说,真正的大厨师都是男人,而我说女人是天生的锅大师。这是你国际顶级大厨都无法取代的。你知名厨师难道不就是吃锅大师的长大的?哪怕咱们男厨弄得是满汉全席,是国际大餐,但锅大师炒的菜、弄出来的味道是深入我们骨子里的,是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回忆。
我们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在刻在骨子里的故乡味道中,锅大师们的功劳是最独特的。为什么华人走到哪,中国菜也就到了哪里,是思念家乡,是怀念锅大师们的一种无奈之举,只好用形似的家乡菜来感念锅大师。
几乎所有男性作家都会有一种对锅大师的依赖,这一点尤其是在中国特别突出。或许有人在童年时代时清贫困苦的,但是锅大师用博大的母爱和用蕴含至爱的行为让无数孩子在灰色童年里,抹上了一层金蕴,就像是给沙漠里的旅行者一口甘泉一样,仿佛是到了佛国,到了天堂,到了太虚一般。当这些孩子在长大后,在成功后,依然是会怀念那种再也回不来的感觉。人对故乡的依恋很大一部分是童年时接触到令他快乐的,而在成功后,反而会觉得年轻时受的苦是种值得回味的“佳肴”。
我始终有这样一种感觉,在灶台上忙碌的锅大师们的地位比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的人更厉害。她们或许没有堪比帝王将相们指点江山的豪情,有的只是对子女无尽的爱,有的只是做出更符合自己“锅大师”身份的事。但是她们比这些豪杰壮客们更有韵味,更让社会历史更可爱,更让人类文明代代传承下去。
我对锅大师们有的只是无限的尊敬和衷心的感谢。有了她们,家就完整了,孩子就是孩子了,社会、国家也就稳定了。
(修改于父亲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