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62)
(文接上文)
第八章 恩师妙计成佳偶 没齿难忘第一堑(一)
书接上篇,虽说子城与尧阶有了相交之谊,但此时的子城求学之路并不顺遂,也还要遭受不平不顺之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继续往下看。
先接着“本书第四章”说回曾子城与其老师欧阳之事。这对师徒或翁婿之谊确定不是常人可比的,其亲近程度、亦师亦友亦亲的亲密之交往、识见谋略共商共助之默契与得力,也是极其少见的,这些亦足显欧阳氏伯乐之智之见!其收获之丰,绝对不是一时的急中生智式的乱点鸳鸯谱,而造成的瞬间的尴尬之瑕可掩盖其大勇大智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遭悔婚恩师妙计成佳偶
旧时,学子一边读书、一边科考,同时一边结婚生子都是平常之事。
但子城与他人不同有二:一是不是父母之命,而由老师撮合婚配。二是大婚时己是二十有多。于当时绝对是晚婚了,晚的甚至让人怀疑此人是否存有问题。正是这少有的不正常,才惹出了意外,又因这意外之事,却促成欧阳凝祉成为了曾子城的岳父。
欧阳凝祉不仅用心教导曾子城,也从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照顾。由于特别赏识他,就希望子城有更好的前程。于是,就想着帮他找一门可以依仗的岳家,以便将来可借力发展。
经过欧阳先生的精心挑选,瞄准了衡阳的王家。这王姓之家,在当地可是大户,可称得钟鸣鼎食之家。王家族人本对曾子城及其家庭本兴趣不大,就没多少心思打听,因此对曾家算是不甚了解,只是印象中的曾家在他眼里只算是湘乡小县中穷乡僻壤里的一个小户,也没太放在心上,这也为后面的悔婚埋下了隐患。可是,碍于欧阳先生的名望,又有侥幸心理期待学子一朝成为天子堂的人,就勉强应下了此事。
欧阳先生与曾家通报了此事,曾家上下自然是满心欢喜。喜的是:一方面是因为曾家向来对欧阳先生信服,没想到欧阳先生竟然这么看重自己的男丁,还说此子日后必成大器,份外高兴;二是曾家虽非势利之人,但觉得有欧阳先生举荐做媒,定是看准了的好人家,又有利于子城的后续发展,当然是求之不得。
随着年龄增长,曾子城接连考了几年都没成功,使得王家的侥幸心理受到挫伤,于是对子城失去了希望。加之自己的家境好于曾家,何必委屈自家女儿下嫁到偏僻的山乡里呢。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到了约定的大婚之日,王家虽然想悔掉婚约,但却未在婚期前提出。可没想到的是,在迎娶的关键时刻,王家却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新娘上轿,这可难坏了欧阳先生与曾家迎新的人。尤其是欧阳先生那个尴尬呀,简直是无地自容了。
此时的曾家,不用说,早已是双方宾客入席,静等新娘一到,就开怀畅饮了!
还好,新郎官还算是与迎亲的队伍在一起。此刻,老师也顾不得脸面了,直接与弟子商议。
毕竟是婚姻大事,又逢大婚之日,出了这种状态,哪个也无心理准备。虽然欧阳也想尽快尽早定夺事情,但还是想了又想,总觉得一旦话说出口,就很难收回来了。几次欲脱口说出想法,都被他的理性压抑下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事情仍然没有转机。无论向王家如何允诺,王家一概不闻不问。
子城看到这情况也只能是无奈的等待。他也在想,或许是大户人家吧,嫁女一定要有足够的仪式感,可不能象一般人家一样轻易的让新娘上轿,否则就显示不出大户人家的庄重感了,就会觉得有失身份。该不会有什么状况吧?此时的子城也预感到情况反常了,不由得也不往好处想。假如,出了什么意外,那可怎么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