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释文:
小海银鱼吹白浪,层楼珠酒出红霞
"小海银鱼吹白浪,层楼珠酒出红霞"十四个大字如游龙戏浪,将观者带入晚清书坛巨擘何绍基的笔墨世界。这幅创作于19世纪中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中国书法的永恒魅力。
联文内容本身构成一幅动态画卷:
上联"小海银鱼吹白浪"以鱼跃浪涌的意象展现自然生机,银鱼尾鳍搅动的涟漪在宣纸上化作颤动的中锋线条;下联"层楼珠酒出红霞"则转向人文景致,酒器折射的霞光通过欹侧的"楼"字飞檐得以具象化。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恰似何绍基融合碑帖的书法理念——既有北碑的雄强筋骨,又含帖学的风流韵致。
细观笔法特征,可见典型的"蝯叟"风格:起笔处如"海"字三点水的藏锋蓄势,行至"浪"字末捺的颤笔出锋,全程贯彻"回腕法"的运笔轨迹。特别在"霞"字的处理上,上半部紧密如层云叠嶂,下半部"叚"旁突然纵笔舒展,形成疏密节奏的戏剧性对比。这种"屋漏痕"笔法产生的涩进效果,使线条如老藤盘曲,外柔内刚。
从章法布局看,作品突破传统对联的对称范式。"银鱼"二字向右上倾斜,而对应的"珠酒"却向左下俯冲,通过动态平衡营造出"帆随湘转,望衡九面"的视觉效果。更精妙的是墨色变化:上联"白浪"二字枯笔飞白,下联"红霞"却浓墨重彩,形成虚实相生的色彩联想,完美诠释"墨分五色"的美学理念。
这件现存台北故宫的珍品,为何绍基晚年艺术造诣的缩影。其价值不仅在于独创的颤笔技法,更在于将金石考据的学术修养转化为笔墨语言——"吹白浪"三字的篆籀笔意,"出红霞"结体的汉碑气度,皆是学者书风的典型体现。正如沙孟海所言:"真气贯注处,非凡人所能及",这幅对联恰似一扇窗口,让我们窥见晚清碑学运动中,传统文人的精神坚守与艺术突围。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层楼珠酒"的飞檐斗拱,仿佛看见何绍基在四川学政任上挥毫的身影。那些看似随性的欹斜笔画,实则是历经宦海沉浮后的通达;墨色浓淡间流淌的,正是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在这个数字图像泛滥的时代,这般需要静观细品的笔墨韵律,或许正是治愈浮躁心灵的良方。
何绍基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湖南道洲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于经学、诗文、词章、金石、史地均有造诣。书工四体,自成一家,世皆重之,为晚清书坛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注: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