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删)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2020年5月26日,在山东青岛,一名十五岁的高一女生,在家里假借“给妈妈按摩”的名义,从背后用一根绳子勒死了自己的妈妈。
随后用行李箱装运尸体,跟妈妈的尸体在一起呆了两天。
直到律师妈妈所在律所的同事报警,警察找上门来才确认了这起惨案。
似曾相识的还有2019年“吴谢宇弑母案”。
(网图侵删)
俩起案件共性:
1.单亲家庭
2.母亲强势,“以爱之名”严厉管控
3.孩子学习能力强,成熟早
4.缺乏沟通,沟通方式粗暴
5.“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鼓励,多打击
最可怕的是,俩起案件俩个孩子事后指认现场,叙述作案经过异常冷静,毫无波澜。
如果说吴谢宇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作案之后更多的是道德人品,和从小埋下的人性格中劣根性的问题,那么年仅15岁的小女孩,我觉得更多是父母从小对孩子的“复制”问题,怪不得别人。
(网图侵删)
原生家庭本就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我更愿意叫作对孩子的“复制”,包括方方面面)本就不到位。
在“复制”的过程中,还夹杂着自己的情绪,带上自己生活、婚姻的不幸。无形中的伤害最为致命。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所有的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
但是孩子怎么可能是一张白纸呢?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掌门人、《时代杂志》评选出世界最有影响的人、《前景》杂志评选出的“最伟大思想家”。
平克在他的著作《白板》中提出了他的观点——“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孩子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他们天生携带着自己的倾向”。
在书中,平克说:“那种认为父母可以像捏泥块一样塑造自己孩子的观点,给儿童抚养方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其中的一些方法明显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甚至有些显得极为残酷。当一些母亲试图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做出权衡时,这种观点会限制她们的选择,而且会让父母因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发展而更加烦恼。”
而面对这种非白纸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如何教育呢?
平克的观点是,其实最根本的问题从来都没有变过,要记住,孩子本身,是一个人。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而这些都不是大人可以左右或者武断拒绝的。
(网图侵删)
“复制”教育,就是用自己,包括学校老师的身体力行来影响,让孩子看到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也有人说你看以前孩子的教育,家长老师敢打敢说,反而教育的很好。现在孩子娇气,家长庇护,老师都不敢对学生说“狠话”,更别说体罚之类的。
但是没办法,时代在进步,不可否认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现在孩子的“早熟”(身体和智力)。
在同样的年纪,他们接受的信息和知道的东西,比上一代知道的不知道多多少。
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无法改变。
就好比一个公司或者某个国家单位,很多东西都是保密的,一个级别知道一个级别的事情。现在下面的人都知道了,提前“剧透”,你想想会造成什么结果?
他们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懂,你再继续领导、指示或者传达的时候,跟父母“复制”孩子一样,是不是需要更加用心,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们都知道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再加上一点逆反心理,真的很费时间和精力。
这是一种“复制”,也是一种“管理”。
当然,聪明的父母和老师也是这种“管理者”,也要学会适当用一点小心机和小手段,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吧!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