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写字64天!
当理智败给情绪,理智不但不会逃跑,反而会留下来积极给情绪寻找合理的支撑。
一段时间的反反复复之后,才发现所有的道理背后都是情绪支撑的结果,所谓的理性思考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那一段时间,因为强烈的情绪想要离开这里,从点线面体多个层次加以分析,上网课、找咨询、搞测评多方寻求参考意见,用计分法、论证法、反推法多法论证参考选项。一切看起来好理智、好有说服力,感觉自己棒极了,终于下定决心了,再也不会纠结和反复了。
可近一段时间,又因为不甘的情绪肆意蔓延,于是又开始不断动摇,觉得离开的结论也许没有问题,但离开的时机未必正确。如果现在离开,简直太亏了,自己二十年的努力便被折价的不能再折价了。
貌似矛盾的选择,在情绪的支配下,总会从理论上找到相应的支撑。
但是,再进一步探究,不甘是基本的情绪吗?还是更底层情绪的一种表象呢?
说到底,到底是不甘心,还是不敢、害怕?
其实,不甘心仅仅只是害怕的外在表现,或者是给害怕找一个借口。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害怕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尤其是出于本能的害怕,应该是我们长期进化的结果。但是,在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害怕不在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是让自己龟缩在舒适区,不敢面对变化的一切。
短期来看,这种成本极低的方式可以让自己躲避选择躲避风险;但时间长了,会慢慢的变得没有选择,只能被迫被动选择,成本极高危害极大。
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和我一样,还是龟缩在那里,在情绪的支配下假装各种理性的思考,始终不敢走出那一步。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顺其自然,何必急办。
没到选择的时候,何必要想那么多,想得多并不是意味着想得全想得对,想得多只能证明自己真的太闲了。
面对敌人,让子弹先飞一会儿;面对选择,让情绪也先飞一会儿。管它是对是错,是好是坏,都让它充分暴露,自由发挥,总会在真正需要选择的那一刻,不在担心、不在犹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