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不是两项而是三项,这就是教书、育人、科研。
这本书从语文科研的策略、语文科研的方式、方法及怎样进行规范的写作等方面教一线教师学做语文教学研究,确实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提到科研,我想大多数都一线老师会觉得这不是我们中小学老师做的事情,应该是大学教授他们的工作。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知道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做科研,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所谓科研就是做工作之前想想学生需要什么,猜猜学生会怎么样;做完工作之后再想想,学生是如我所想、如我所猜的那样吗?如果是,记录下来;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先想清楚了再试验一次。这一次想对了、猜对了,记下来,并且告诉别的老师。这就是科研。记录的文字就是论文。科研就是这么简单。
语文教师如何做科研呢?
首先要确定论题。好的论题是成功的一半。本书第一章,从10个方面交给我们选定研究问题的实用策略。
一、争论即论题:从热点问题、有争论的论题入手。
一般情况下,热点问题、有争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大多数情况下,热点问题、有争论的问题,往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家在实践中感到矛盾,等到有人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从这样的问题入手找论题,往往事半功倍。
从热点问题入手,是在别人对研究论题的价值充分揭示后直接进入研究层次。这一策略简洁而又实在。
从热点问题、有争论的问题入手选定研究论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1.不拉帮结派。
不着眼于学术和实践本身,而着眼于某某派某某主张的研究,不是好学风,很容易变成学术领域、研究领域的拉帮结派。
2.找盲点
这个盲点,往往就是双方共同的错误,也是双方争论不休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之所在。如果你抓住了这个盲点,很可能就抓住了事情的关键、本质,从而推动讨论向前发展。
3.方法入手
研究热点问题、有争论的问题,如果简单、直接地批评他人的观点,是较难说服他人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他人讨论问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入手来批驳,可能更容易说服他。因为方法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讨论方法比一般地讨论观点本身更深刻一些。另外,方法是客观的,方法的优劣是可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
二、任务即论题:围绕现实任务选择论题。
所谓现实任务,是指工作中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最好的科研论题。首先,这样的论题实用,研究成果可以立即用于实践。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其次,它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实战情境,从而使研究工作更切实,更扎实。
科研是什么?就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实践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就来研究他,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科研论题。
围绕现实任务选择论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1.分解任务。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3.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专家们是用思维来研究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原本就不在于行动,而在于认识行动。而我们老师们是用行动来研究的。在研究过程中,当然有思维的参与,但思维是帮助确定行动方案的,主要的研究活动还是行动。就是做起来,实践起来。
用行动来研究,概括起来也就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矛盾即论题:通过揭示矛盾发现论题。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有时理论会与实践相矛盾。这时,往往是发现重要论题的时候。
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找到问题,有四个关键,:一是对矛盾要敏感,二是要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三是要恰当地对问题进行归类,四是要初步对矛盾作出分析。
四、移用即论题:从其他学科的理论中发现论题。
不同的学科讨论的问题是不同的,但他们的思维方法、思维程序却可能是相通的。我们如果在其他学科中发现新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就可以受到启发,发现新的研究项目,产生新的研究思想,找到新的研究论题。
运用这种策略,选定研究论题的要领。
1.工具意识。
我们移用的理论,在研究中是作为工具出现的。它本身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而是研究的工具。
五、方法即论题:用新的研究方法寻找论题。
一些老问题,可以用新方法研究,这也是选定论题的一种策略。一般来说,运用新方法自然会带来一些新的发现。
用新的研究方法寻找研究论题的关键有两个:一是方法与内容的适用性,二是对方法的熟练掌握。
六、错误即论题:通过发现错误选定论题。
科研有时候是一种质疑。我们要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永远保持警惕,一旦发现错误,就立即把它纳入自己的科研论题,展开研究活动。
运用这种策略选定论题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质性判断。
所谓“质性判断”是指关于错误的论证性判断,即能回答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儿。
2.溯因性研究。
我们要对错误作出解释,找到原因。如果是实践错误,可以从指导思想、操作技术上去找;如果是理论错误,可以从研究方法、理论结构上去找。如果找不出原因,所谓研究就比较肤浅,难以抓住要害。
七、空白即论题:在理论环节寻找理论空白。
对一个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作出研究、提出看法。这些研究、看法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如果我们从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常常就会发现一些“空白”,这也就是大家都忽略的问题。
这一策略最关键的是进行逻辑推导,没有逻辑推导,就很难发现“空白”。
八、总结即论题:梳理、提升和推陈出新。
某项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经过一段时间,有了一些积累之后,就需要总结,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与实践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寻找论题的一个策略。一般来说,运用总结寻找论题,关键要注意以下三点。
1.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是要全面收集有关材料,不能遗漏重要的材料。二是要认真梳理材料,包括对材料的分类、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对材料之间联系的揭示等等。
2.条理化
运用总结寻找论题的另一个关键是条理化,就是对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分门别类列举出来。
3.评价的分寸
总结所依据的是材料,总结不是把材料堆在一起就完了,而是把材料有条理的呈现出来,并对材料作出评价。我们在评价这些材料时要把握好分寸。如果评价失当,这项研究的意义就很有限。所谓把握分寸,是指评价要有依据,要根据材料进行。
九、前瞻即论题:根据预测选定论题。
任何事物往往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往往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推进的,因此事物发展的前景往往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事物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并根据预测提出目前我们要做的相应准备。这就是很好的研究论题。
根据对事物发展的预测选定论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抱持“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要从历史出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到其中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趋势。这样,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预测才可以是有说服力的。具体有以下两个技巧。
1.纵线:现实与未来。
纵线就是时间线。完整的时间线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最合适的方法是从现在入手,通过溯因的方式,追溯现在之所以是现在的成因,显示出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逻辑。这是此项研究的基础。然后运用这种历史逻辑。推导出从现在到未来的发展。关键是让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历史逻辑的高度保持一致。两个阶段的历史如逻辑越是具有一致性,研究质量就越高。
2.横线:内因与外阴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内因和外因一起起作用。一般来说,根据对事物发展的预测选定论题,既要考虑内因,又要考虑外因。对内因的揭示,强调的是预测的必然性,也就是事物一定会朝某个方向发展。对外因的揭示,则是对预测做精细的定位和调整。
十、拓展即论题:对已有的研究加以拓展。
理论往往是由自己的逻辑链和实践链的,他们相互关联。我们可以研究某种理论,掌握某一理论命题,然后对这一理论命题加以拓展,从而找到自己的研究论题。
这种拓展,可以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进行。一个是实践领域,即将该理论运用于实践,对该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以及运用于实践可能产生的问题展开研究。另一个是理论领域,在这个领域,拓展就是向不同的方向延展。
要正确使用拓展策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找切入点。
将某种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确定自己的研究论题,关键是找好切入点。
2.换视野
不管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还是在理论领域进行拓展,关键都在于换视野,就是在不同的视野下看待问题。
换视野要换出新理论,否则就是拾人雅牙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