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爱,一直想得到而未能,心里总是有个地方像空洞一样吞噬着,成为缺憾。
尤其是在生孩子坐月子期间,身体和心理都脆弱,那时候会想起妈妈,想要那种爱和温暖。
感觉自己像一片浮萍飘在大海上,快要沉溺,前几年每年有一段时期,这种感觉和情绪就会波动起伏。
后来无意中与心理和家庭教育结缘,开始沉浸其中,经过这几年的内心探索,压抑的情绪渐渐浮出,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有了更多的觉察,就像有个小人在你身旁默默的看着你。
以前的我压抑自己,担心情绪一出来就把别人吓跑了,就像龙卷风一样,后来情绪能渐渐发泄出来,确实是我接受不了的样子,但也没那么吓人,只是我总是觉得发脾气的我、与人争论的我,会像个泼妇一样。
有一次和人争论中,我很痛苦,也很委屈,我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可又似乎做错了事,那时候的我像情绪附体了一样,气鼓鼓。
事情过去后,我发现这次我在维护自己的需要,争取机会,别人用道德压在我身上希望我放弃我的需要,我不愿意,挣扎、解释、辩论,这是我不熟悉的模式,我的痛苦来源于我与别人争辩时就像个“泼妇”。
这个“泼妇”的概念来自哪里?我的脑海里为什么总在担心自己成为那个样子?
妈妈、情绪、歇斯底里、吵架、与人争锋相对……
就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看,我才发现,发脾气、有情绪,甚至和别人意见不一样,要说出自己的意见,对于我是特别难的事。
今年观察后发现,玩现金流游戏,我和玩家一起要竞争购买一个机会,我都是主动放弃的那一个。竞争,所有这些对我而言,都是困难的,那意味着争论,会有情绪紧张。
啊?所有我要做的原来是避免成为妈妈的样子,那种发脾气时,歇斯底里、或者狰狞的面孔,给我带来了痛苦的记忆,我那时的目标是一定不要成为那样。
然而我走向了反向,不敢争取自己的需求,有不同的意见不敢说出来,有了机会不擅长争取,压抑、委屈自己也很痛苦,积压了很多情绪,又担心发泄出来伤害身边的人。
这种状态纠结、冲突、矛盾,前些年整个人就是个矛盾体。
随着这些年深入学习心理学,开始慢慢接纳自己,爱自己,定下目标尽量做到内外一致,身心一致,心里想的尽量表达出来。
现在在心理学团体中,基本能做到想说的就能表达出来,生活中,大多数能表达出来,工作中表达还是有些困难,一步步尝试表达。
父母的情绪状态、行为模式对我们影响很大,要做到独善其身确实困难,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觉察,一步步走向接纳自己的状态,爱自己,成为内心想成为的自己,这似乎是终其一生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