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作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买越高。
美国人罗伯特·西奥迪尼写的《影响力》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旅游胜地,新开了一家售卖印第安饰品的珠宝店。由于正值旅游旺季,珠宝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各种价格高昂的银饰、宝石首饰都卖得很好。唯独一批光泽莹润、价格低廉的绿松石总是无人问津。为了尽快脱手,老板试了很多方法,如把绿松石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店员进行强力推销等。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徒劳无功。在一次到外地进货之前,不胜其烦的老板决定亏本处理掉这批绿松石。在出行前她给店员留下一张纸条:“所有绿松石珠宝,价格乘二分之一。”等她进货归来,那批绿松石全部售罄。店员兴奋地告诉她,自从提价以后,那批绿松石成了店里的招牌货。“提价?”老板瞪大了眼睛。原来,粗心的店员把纸条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按照正常的供求规律——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为什么绿松石的价格贵了一倍,却销售一空呢?原来供求关系也是有例外的。这与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却上升的商品——吉芬商品有着密切的有关系。
我们知道,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价格变化,消费者对此会产生两种心理变化:一是价格上涨则意味着消费者的收入变相减少,产生“收入效应”;二是该商品价格上涨,则消费者会去寻求替代商品来代替价格上涨的产品,从而产生“替代效应”。
运用商品价格上涨,就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理论,就可以解释“吉芬”难题了。在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购买土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的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于是土豆价格一旦上涨,造成当地贫困家庭实际收入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居民不得不大量增加对土豆的购买,这样形成的“收入效应”是很大的,它大大超过了因为土豆价格上涨而产生的“替代效应”。由此产生了价格上涨,需求量同步上涨的背离经济学常规的“吉芬现象”。
单就一种现象而言,天底下到处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很多“北漂”的人们选择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租房子住,但是那里的居住环境比市区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价比也比较低,房屋一般比较简陋。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乡接合部,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虽然城乡接合部的租房价格不断上涨,但相比主城区而言价格还是比较便宜,对于刚刚在北京立足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在这里租房还能享受到相对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价比并不高。
可为什么有些东西越贵,人们越愿意去购买?经济学家认为,“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是需求规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无法回避的。
例如,天降大雨,地铁口的雨伞尽管价格较平时上涨,但销量还在上升,其关键原因不是价格上涨,而是由于天空突降大雨,行人急需雨伞遮风挡雨,对价格已经不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价格不是高得离谱,人们就会购买。试想如果雨并不是很大,人们可以赶到商店购买的话,小贩们的高价雨伞自然就无人问津了。
其实,生活中的“吉芬现象”并不少见。最突显的就是这几年来的楼市。房价涨得越来越快,而买房子的人却越来越多,许多没钱的人也在想方设法购买,借钱、按揭、攒钱……无不希望自己“有房一族”的美梦早日成真。
“吉芬现象”还常常被商家利用。为了迎合部分高消费群体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高价礼品,价格越高,越能够显出对送礼对象的高度重视。于是中秋节出现上万元一盒的月饼,饭店里出现数十万元一桌的饭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活中,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消费态度,不崇尚时髦,不追赶潮流,这样才能不被商家所利用,才能避免成为“吉芬现象”的牺牲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