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轻人爱吃麦当劳、肯德基,啃炸鸡、汉堡,老辈人瞧见总摇头,斥之为“垃圾食品”。父母之心拳拳,唯愿儿女食得健康。然而他们奉为圭臬的某些“健康”食物,其真面目却颇值得玩味。
譬如白粥。此物在长辈眼中,淡泊如君子,最是养胃。晨起一碗,病中一盏,仿佛可祛百病。殊不知这碗米熬煮后纷纷化糖,升糖指数之高,直如一碗毫无营养的甜水。至于水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含量微乎其微。一碗白粥下肚,血糖飙升,如同给身体引了一场无声的兵变。
骨头汤、鸡汤之类,更被奉为“营养大补”的圣品。父母常说:“营养全在汤里!”其实,那汤里最多的是水,其次便是浮油,仅含零星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真正的好东西,十之八九仍锁在熬干的肉里。
鲜榨果汁披着“酸甜补维C”的外衣招摇过市。须谨告父母:少饮果汁,多吃整果!榨汁机一响,维生素C便如惊弓之鸟,纷纷逃逸损失;若再狠心滤掉果渣,膳食纤维更是惨遭腰斩。最致命的是,榨汁将水果中天然囚禁的糖释放为自由身,对血糖极不友好。古罗马贵族纵情于葡萄汁宴饮,与糖尿病纠缠不清的记载赫然在册。可见浓缩的甜蜜,有时竟似浓缩的砒霜。
蜂蜜被赋予“通便养颜”的光环,其实并无奇处。它七成五是糖,两成二是水,仅余些微脂肪蛋白点缀,热量却高达321千卡每百克。一勺蜜水入喉,热量便抵得上一个大苹果。至于通便?古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便说蜂蜜“生则性凉”,并非对所有人都有作用。其实是有果糖不耐受人群,会因为蜂蜜富含果糖而出现渗透性腹泻,产生了蜂蜜能通便的错觉。。
红糖补铁之说,更是一场集体幻梦。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红糖含铁2.2毫克/百克,确实略高于白糖冰糖。然而此铁属非血红素铁,其吸收率之低,如同守财奴的钱袋——看得见,摸不着。一杯红糖水含铁不过0.1毫克,较之成年女性每日18毫克的需求,无异杯水车薪。而糖分摄入过多,徒增龋齿与肥胖风险。古人所谓“红糖补血”,大约只在缺糖少盐的年代聊作慰藉。
至于那些甜腻的含乳饮料,如巧克力奶昔或甜味酸奶,一瓶下肚的糖分,堪比半碗白米饭。它们穿着乳品的外衣,行的却是糖水勾当。长久豪饮,蛀牙与体重尚是小事,慢性病的阴云已在悄悄迫近。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健康饮食之道,亦需破除迷信,明辨真伪。时代在变,知识在更新。老一辈的关怀如温润的粥,我们固然珍重;但科学的光芒,才是真正照亮健康之路的明灯。面对食物,既不必如临大敌,亦不可盲从旧说。须知健康之道,本在清醒的头脑与开阔的胸襟之间——此中真味,远胜于任何一碗白粥、一碗红糖水或一罐蜂蜜。










网友评论